天天看點

“漢服人”在灣區

“漢服人”在灣區

周可依

“漢服人”在灣區

汪家文

“漢服人”在灣區

李冬武

“漢服人”在灣區

張嘉樂

“漢服人”在灣區

顔海茵

今年11月21日,首屆大灣區漢服節在澳門舉辦,次日在香港大學舉辦的1122全港華服日中,跳水女王郭晶晶及其先生霍啟剛也穿上了漢服參加了活動,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廣州,作為今年全國漢服節出行活動的主會場,參與人數也得到了新的突破。

漢服,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根據艾瑞資料中心以及申萬宏源研究,2018年漢服市場規模約10.8億,2021年則預估達到100億,漢服愛好者規模也由2018年的200萬人增長至2021年的680萬人。從事漢服銷售的從業者向南都記者表示,大灣區目前是整體漢服市場中消費者聚集度較高的地域。

灣區漢服人士希望,未來可以在大灣區舉辦「漢服+」文化巡展,不同的城市都可以嘗試,可以把握深合區發展的機遇,“将優秀的傳統中華文化當成重要的資源對待,既能堅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又能讓世界更深入了解中華文化”。

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漢服廣東”社群主要負責人汪家文

制造場景和環境,讓大衆穿上漢服

廣東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漢服廣東”社群主要負責人汪家文從事漢服推廣工作已經十幾年了。2005年,他還是一名大學生,通過網絡論壇第一次接觸到了漢服,仿佛打開了新世界,但那時候因為線下活動少,漢服宣傳大多集中線上上,通過漢服照片等美好形式帶給觀衆視覺沖擊,但相關的争論一直很激烈。

畢業後,他先後在廣州、成都等多地工作,發現漢服日常宣傳會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包括活動前期的踩點、談判等工作,“如果僅僅是把漢服推廣當成業餘興趣,是完成不好的”。于是2017年,他開始專職做漢服推廣,并于2019年2月和小夥伴們一起重組成立了漢服廣東。

最初,他們以漢服專委會名義組織活動,後來為了友善而轉制為企業主體。除了與全國數百家漢服社團建立聯絡關系,漢服廣東也發動大量漢服社團參與活動宣發,将活動觸達到更多漢服與傳統文化人群。

為紀念2003年漢服重制街頭,每年11月22日是全國漢服出行日,并由此衍生出漢服節。據介紹,2019年廣州漢服節出行活動有約2500人,去年達到3000人,2021年廣州作為全國漢服節的主會場,人流量也取得了突破。

盡管如此,汪家文認為最近兩年是漢服發展的瓶頸期,其中一個原因是漢服宣傳商業化、娛樂化和道具化,有點脫離群衆生活。他表示,此前團中央發起組織“中國華服日”和許多抖音等短視訊的網紅都為大衆很好地科普了漢服,但大家隻是停留在娛樂角度去關注漢服,很多人不敢穿,除了害羞,也會認為漢服不友善、妝造要求過高,“是以我們會通過微信等大衆化的管道鼓勵大家頻繁地組織各類大小活動,制造大量場景和環境讓大衆穿上漢服”。

汪家文表示,漢服藏有許多寓意,是值得深挖了解的,例如漢服有一條中縫線被認為做人要正直,此外,身穿漢服對人的性格和習慣也有積極作用,不少人穿上漢服後都會更加注意舉止的細節。

重回漢唐創始人呂曉玮

大灣區二三線城市存在巨大的漢服消費潛力

重回漢唐是全國最大的漢服連鎖實體店公司,其在2006年開設了全國第一家漢服實體店,其創始人呂曉玮告訴南都記者,根據其品牌電商銷量的統計,漢服消費者中女性占比約85%,連續幾年保持穩定,90後消費貢獻持續提升,貢獻銷售金額達到整體市場規模50%以上,其中18-24歲的年輕顧客占行業整體客群總量的39%;年輕消費者注重風格和朝代,年長消費者更注重面料及細節材質;愛好者單筆花費多為200-300元,年花費多為500-1000元。

“大灣區目前是整體漢服市場中消費者聚集度較高的地域”,呂曉玮表示,大灣區城市的消費者在全國占比15%,而廣州與深圳分别有3.96%與3.14%的比重,“這展現出大灣區的二三線城市也在漢服市場存在巨大的消費潛力”。

廣州漢服出行社創始人兼社長李冬武

因漢服與妻子結緣,還舉辦漢服婚禮

廣州漢服出行社是近年新生的漢服協會之一,成立于2018年3月。李冬武是出行社的創始人兼社長,他告訴南都記者,成立出行社是因為發現國内漢服活動較少,隻有在節假日時,愛好者才會穿漢服上街,“我想要漢服經常在街頭上出現,希望把漢服推向日常化”。

一開始,他們會在周末約出去玩,穿漢服去喝茶、逛公園;今年,李冬武開始拓展業務,決定和人流量多的商場尋求合作,通過例如漢文化展示、遊戲以及巡遊等方式增進市民對漢服的關注。李冬武介紹,目前為止他們一共舉辦過5場商業性質的漢服合作活動,有和知名珠寶品牌合作的,也有和廣州知名商圈時尚天河、深圳的天虹廣場、西鄉大仟裡等的合作,效果都不錯,“很多人會覺得很美,但有人會問這是哪個民族的衣服,我們就要跟他們解釋這是漢服”。

因為漢服,李冬武還結識到了妻子,他回憶說,他的妻子也是漢服愛好者,彼此因參加不同的漢服活動而熟識,去年,他們舉辦了一個漢服婚禮,正式結為夫妻。

今年全國漢服出行日剛好舉辦第18屆,廣州漢服出行社就組織成員分成不同的小隊在廣州各街區巡遊,如白雲區的白雲山線、越秀區的越秀公園線、海珠區的海珠湖線等。除了通過身穿漢服巡遊,他們還在特色的地标打卡,錄制視訊祝福漢服出行日“18歲生日快樂”。李冬武認為,單靠民間組織的力量難以推廣漢服,政府可以在城市中增加漢服文化的打卡點,吸引市民前來體驗。

夫子會山海華服組組長周可依

郭晶晶、霍啟剛也穿上漢服參加活動

周可依是一名在香港讀書的湖北人,也是漢服的十年老粉。她從高中開始關注漢服,“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特别美,有獨特的東方之美,了解後發現漢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說它的服飾結構、紋飾、配件、形制類型等等”。大學時,她購買了自己的第一套漢服,當時有個特别熱門的話題是帶着漢服去旅行,于是她就穿着漢服到各個省份的景點遊玩,剛開始時會有人把她當成景點的從業人員,要和她合影,慢慢地,更多人能認出這是漢服,甚至會有外國遊客主動上前打招呼,誇獎漢服很好看。

她本人也是夫子會山海華服組組長。夫子會是香港本地一個緻力于推廣中華文化的慈善機構,成立于2012年,周可依介紹,協會目前有30多位理事,以及過百名義工,旗下的山海華服組就是負責漢服的推廣工作;自成立起,夫子會就開始舉辦國際華服節,邀請政界嘉賓,在香港标志性建築舉行,向本地市民和遊客展示華服的魅力,至今已經舉辦超過10屆,“我們希望通過組織活動,向各階層市民推廣複興中華文化的價值和信仰”。

周可依介紹說,夫子會面向香港舉辦國際華服節、全港華服日以及華服論壇等活動。今年11月22日全港華服日在香港大學舉辦,跳水女王郭晶晶及其先生霍啟剛也穿上了漢服參加了活動,得到社會廣泛關注,“這次活動在微網誌已經獲得超過2.2億閱讀量,引發1.7萬條讨論,在抖音上有332.7萬熱度”。此外,他們面向本地的40多家中國小推廣漢服,向年輕人宣傳其背後的文化内涵,以助同學成長。她表示,早在2015年,夫子會便獲得香港優質教育基金支援,與中學合作,在學校推行中華文化創意藝術學堂;2019年開始,讓同學們穿着漢服參加自己的成人禮;他們還會在中學裡舉辦國際中華傳統服飾彙演,讓同學穿着不同朝代的漢服進行展示,也會在不同學校籌辦文化嘉年華,當中包括華服攤位和相關表演。

來香港後,周可依也會穿着漢服出門,但與内地方興未艾的漢服協會相比,香港本地的漢服協會數量很少。她告訴記者,目前香港發展得較為成熟的漢服協會隻有9家,為此,在上一屆的華服論壇中,夫子會邀請到了這9個漢服社團機構,去簽署全港華服日的倡議書,由夫子會擔任發起機構,“我們倡議全民穿傳統民族服飾,與嘉賓共同倡議香港市民和遊客在每年節日及重大場合穿中華服飾,鼓勵所有華人日常穿華服工作生活,以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宣揚中華美德,振奮我們的民族精神”。

周可依觀察到,近兩年漢服在香港發展特别迅速,消費人數增多,“不僅是港漂的内地人會買,很多本地人也開始購買漢服”,她發現,目前香港的漢服消費群體集中在漢服愛好者以及做漢服推廣工作的學校機構,但對他們來說,在香港購買漢服是一件不友善的事情,因為香港現在隻有2家漢服體驗的工作室,沒有本地的生産或銷售商,也沒有本地的漢服品牌,“他們大部分都是通過網絡購物,跨境在淘寶或其他網絡平台購買内地生産的漢服”。

這也是周可依覺得漢服在香港仍有許多發展空間的原因之一。她認為,很多香港市民習慣去實體店購物,他們想穿漢服但不知道怎麼下手,“是以未來可以加強整個大灣區的跨境電商的合作,以及打造香港本地的漢服品牌,在香港開設漢服的實體店”。

周可依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上個月,她參加了其他漢服社團舉辦的活動,原本以為大家都是年輕的小女生,但去了後發現,20個人裡,大部分都是本地的中年人,“有的兒女跟我差不多大,我問他們是從什麼管道了解的,大家都是通過抖音、視訊網站等網絡平台了解的”。而且她發現,這群香港本地的愛好者還會去學習傳統的禮儀,包括漢服的舞蹈等相關的文化,“當時我們一起在金鐘跳一個漢服的舞蹈,還是他們教我跳的”。

香港漢服協會“紫荊漢韻”負責人顔海茵

用漢服展示華夏民族的風骨及文化

香港漢服協會“紫荊漢韻”的負責人顔海茵也告訴記者,香港目前沒有漢服實體店,隻有二手轉讓,但頭飾和飾物都有香港同胞自制和銷售。她自己本人也是大費周章才走上了漢服推廣之路。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古裝就已愛上漢服了,可當時并沒有漢服的概念,現實生活裡也找不到這樣的服飾,隻能夠穿上和服或者韓服滿足一下。2016年,當時在紐西蘭的她聽到身邊香港朋友喜歡去淘寶網,就好奇研究了一下,驚見漢服出現在網頁裡,“我很高興,等待了20多年漢服終于出現了!我一下子訂了一箱漢服由中國寄到紐西蘭,運費也付了很多”。

後來她發現自己浪費了很多錢買了不正确的漢服,因為有很多漢服知識她當時并不知道。回到香港後,她發現有不少香港人也喜歡漢服,就開始一齊學習漢服的基本知識,成立了紫荊漢韻,越來越多人加入進來一起研究漢服和漢文化。顔海茵介紹,協會除了追求正确形式的漢服外,也要不時學習君子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因為複興華夏文化,就必須提升内在素質,進而由内在至外在的漢服去展示原本華夏民族應有的風骨及文化”。

顔海茵表示,她在街上穿漢服時,會向好奇的路人講解這些是我們華夏民族真正的傳統服飾,也會向他們行禮,讓他們親身體驗華夏文化,“因為他們很多都覺得漢服是虛構的衣服或cosplay服”。周可依也觀察到,在漢服選擇上,一些香港的愛好者偏愛精緻華麗、現代潮流風格的款式,而非傳統複原款,“很多香港市民可能并不了解本民族的服飾,是以以後會大力加強漢服的科普跟宣傳”。

對于未來的發展,顔海茵表示計劃在香港推廣有關傳統禮儀,例如成人禮、開筆禮及漢式婚禮儀式給大家體驗一下,向更多人推廣。周可依也希望,未來香港的漢服協會可以加強和大灣區其他城市漢服協會的交流,“通過線上講座的形式,邀請灣區其他社團跟我們分享活動組織的經驗,以後可以一起合辦一些活動,加強在跨境電商等領域的合作”。

澳門青年國際藝術文化協會會長、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張嘉樂

希望未來可以在大灣區舉辦漢服節巡展

11月21日剛剛結束的2021大灣區漢服節暨漢服展演大賽是中國首個大灣區漢服節。據了解,本次比賽有超過200位選手報名,最後有10位來自灣區不同城市的選手進入決賽。大灣區漢服節的發起人張嘉樂介紹說,決賽除了有傳統漢服展示,還有時尚漢服的展示,歡迎選手做混搭,向觀衆表達自己搭配的理念。

他同時也是此次活動主辦方澳門青年國際藝術文化協會的會長。張嘉樂自小在澳門長大,他向南都記者表示,他從很多年前就開始對漢服感興趣了,但那時隻是單純覺得演員們都穿得很漂亮,沒有很特别的感受,而開始“入坑”漢服則要感謝他的太太,“那時和她組織一個漢服文化推廣活動,直到親身完整地把一整套漢服從頭到腳穿戴好,當下才感受到漢服的底蘊,漢服原來除了漂亮以外,還可以讓人與人之間凝聚、團結在一起,再加上身穿漢服時可以很好地與各種中華文化活動進行融合,通過漢服作為載體深深體驗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在那一刻開始深深地愛上了漢服,亦有了非常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但随之他發現漢服在澳門未真正普及,也沒有形成特定消費群體,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相關的商家,于是在2018年,他成立了澳門青年國際藝術文化協會,這也是澳門首個正式注冊獲認可并在推動漢服文化的社團,“希望通過我們的積極推動,可以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喜歡漢服,進而慢慢發展起來”。

這一次的大灣區漢服節,得到了外界熱烈的反應,有15個大灣區的漢服團體響應,尤其是香港的漢服團體因為疫情未能親身出席,便組織了數十位香港漢服愛好者用心制作了打氣視訊為漢服節賦能,“對協會在中華文化的推動與發展上,是信心和肯定,帶動更多市民融入及體驗中華文化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在漢服節期間,除了漢服比賽,還有國風市集,提供漢服體驗、傳統遊戲、國風飾品、傳統美食等不同主題的活動給市民遊玩,“使之變成一個中華文化嘉年華的感覺,希望未來可以在大灣區舉辦一個巡展,不同的城市都可以嘗試,可以把握深合區發展的機遇,将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澳門這個橋梁更好推廣出去”。

如何讓漢服作為載體去向大衆傳播傳統文化呢?張嘉樂告訴記者,日前,協會參加了唐代壁畫文化特展走進港澳校園的活動,一群漢服愛好者以唐制漢服參與展覽,是以有了漢服+壁畫展的創新玩法,通過這次活動,他對未來漢服推廣有了新的想法——“漢服+”,如漢服+茶道、漢服+音樂、漢服+國學等。同時,他表示,協會還和灣區其他漢服團體保持交流,例如參與深圳漢服文化協會舉辦的活動等,“最近也積極與灣區、台灣的漢服團體共同研究未來策劃大型海峽兩岸暨港澳文化活動的可行性”。

他認為,協會正處于澳門-中葡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心點,通過如大灣區漢服節等活動,對傳統文化價值進行再挖掘、再創造、再冶煉和再诠釋,萃取出中華文化中符合人類共同價值、共同願景的積極因素,而帶着這些經提煉的元素走向葡語系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未來必定能為澳門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做出貢獻。“将優秀的傳統中華文化當成重要的資源對待,既能堅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又能讓世界更深入了解中華文化”。

02-03版采寫:南都見習記者 馮家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