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蘇東坡在幹什麼

蘇東坡寫過兩篇《赤壁賦》,為了區分友善,人們把寫于元豐五年的那篇,稱為《前赤壁賦》。文章開篇用十幾個字交代了時間地點,“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元豐五年,七月十六,蘇東坡和朋友在赤壁乘船遊覽。

很平常的一天,很普通的一次出遊,由于有了蘇東坡的這篇文章,一切變得不同。後人提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常常會感慨人生中的種種無奈,嘗試排遣内心中的沖突與苦悶。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蘇東坡在幹什麼

《前赤壁賦》作為一篇遊記散文,承載了人生的悲喜,顯得格外厚重。很多人都知道文章中的名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乍一看蘇東坡很開心啊,沒有什麼悲傷啊。小風吹着,水上飄着,多麼惬意啊。

實際上不是這樣,元豐二年,蘇東坡被扣上了“謗讪朝廷”的帽子,是以入獄。曆史上把這件事稱為“烏台詩案”,這個案子把蘇東坡折騰夠嗆,他一度甚至想到了自殺。蘇東坡在各方好友的救助下,貶官黃州。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剛剛恢複元氣。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蘇東坡在幹什麼

從文章内容看,蘇東坡看到赤壁壯美的景色,想到了宇宙的廣闊和自身的渺小。大到極緻,小到自我,通過這種反差,蘇東坡想要表達的感情特别複雜。一方面,有一種自卑的感覺,另一方面充滿了美好的幻想。

當他意識到幻想無法實作的時候,頓時悲從中來,不可以抑制。從暢快開心,到浮想聯翩,最終落腳點是傷痛。這還是大家印象中那個高歌“卷起千堆雪”的蘇東坡嗎?這還是那個豪邁灑脫的蘇大胡子嗎?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蘇東坡在幹什麼

《前赤壁賦》中最精彩的段落是蘇東坡和朋友之間的對話。這段對話顯示了蘇東坡的沖突性,他希望用佛家思想開導自己,事到臨頭才發現解決不了。蘇東坡想到了三國時期的赤壁大戰,從漢末到北宋元豐年間大概是800年。當年的古戰場已經看不出痕迹,建功立業的英才長眠在曆史長河之中。蘇東坡發現,一個人站在曆史的前面,實在是太渺小了。

他在寬慰自己,這不過這種寬慰顯得有點悲觀失意。後人評價這篇文章的時候,往往會關注個人與曆史長河的關系。人的壽命有限,能力有限,無法超越這些局限。對于普通人來講,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局限性。但是,蘇東坡不是普通人,他經曆打擊之後,會思考人生方向。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蘇東坡在幹什麼

經過整夜思索之後,他覺得很多人生中的沖突,注定要以悲劇收尾。蘇東坡沒有能力解決人生中的悲劇,但他可以學着面對。當他寫完《前赤壁賦》之後,應該是一種釋然的狀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