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苏东坡在干什么

苏东坡写过两篇《赤壁赋》,为了区分方便,人们把写于元丰五年的那篇,称为《前赤壁赋》。文章开篇用十几个字交代了时间地点,“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元丰五年,七月十六,苏东坡和朋友在赤壁乘船游览。

很平常的一天,很普通的一次出游,由于有了苏东坡的这篇文章,一切变得不同。后人提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常常会感慨人生中的种种无奈,尝试排遣内心中的矛盾与苦闷。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苏东坡在干什么

《前赤壁赋》作为一篇游记散文,承载了人生的悲喜,显得格外厚重。很多人都知道文章中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乍一看苏东坡很开心啊,没有什么悲伤啊。小风吹着,水上飘着,多么惬意啊。

实际上不是这样,元丰二年,苏东坡被扣上了“谤讪朝廷”的帽子,因此入狱。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乌台诗案”,这个案子把苏东坡折腾够呛,他一度甚至想到了自杀。苏东坡在各方好友的救助下,贬官黄州。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刚恢复元气。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苏东坡在干什么

从文章内容看,苏东坡看到赤壁壮美的景色,想到了宇宙的广阔和自身的渺小。大到极致,小到自我,通过这种反差,苏东坡想要表达的感情特别复杂。一方面,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另一方面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当他意识到幻想无法实现的时候,顿时悲从中来,不可以抑制。从畅快开心,到浮想联翩,最终落脚点是伤痛。这还是大家印象中那个高歌“卷起千堆雪”的苏东坡吗?这还是那个豪迈洒脱的苏大胡子吗?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苏东坡在干什么

《前赤壁赋》中最精彩的段落是苏东坡和朋友之间的对话。这段对话显示了苏东坡的矛盾性,他希望用佛家思想开导自己,事到临头才发现解决不了。苏东坡想到了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从汉末到北宋元丰年间大概是800年。当年的古战场已经看不出痕迹,建功立业的英才长眠在历史长河之中。苏东坡发现,一个人站在历史的前面,实在是太渺小了。

他在宽慰自己,这不过这种宽慰显得有点悲观失意。后人评价这篇文章的时候,往往会关注个人与历史长河的关系。人的寿命有限,能力有限,无法超越这些局限。对于普通人来讲,根本不会在意这些局限性。但是,苏东坡不是普通人,他经历打击之后,会思考人生方向。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苏东坡在干什么

经过整夜思索之后,他觉得很多人生中的矛盾,注定要以悲剧收尾。苏东坡没有能力解决人生中的悲剧,但他可以学着面对。当他写完《前赤壁赋》之后,应该是一种释然的状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