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自忠警衛員:闊别家鄉88年,鄉親熱情招待,家中卻僅剩兩堆黃土

自九一八事變開始,中國人便踏上了抗日的道路。而戰争從來不對任何人懷有仁慈之心。無數先輩的鮮血和生命鑄就了我們如今幸福的生活。

戰争的殘酷毋庸置疑,無數的仇恨、絕望、蒼涼、痛苦從戰争中逐漸湧現出來,無數的人妻離子散,無數的家庭支離破碎。不論對于士兵還是百姓,戰争帶來的傷害都是巨大的,不可逆轉的。

在那個充滿戰争的時代,每個人都有着屬于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有着屬于自己的遺憾,着是獨屬于那個時代的印記,那些印記,或開心,或痛苦,或悲傷,或絕望,但每一個印記都是獨屬于那個時代的特色。。

張自忠警衛員:闊别家鄉88年,鄉親熱情招待,家中卻僅剩兩堆黃土

作為一個著名的抗日将軍,民族英雄,張自忠将軍的警衛員曹延明自然也有這屬于自己的故事,有着屬于自己不可磨滅的遺憾。這是屬于時代的創傷,是屬于時代給予他的痛苦。

在那個充斥着戰争的時代,在這個特殊的時代,他抓住了人生的機遇,被賦予了權利,地位和榮耀;然而,這個時代,也同樣給予了他巨大的傷害,不管是在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在他四處征戰的過程中,他的親人,一個一個在等待中離開了他,其中父母的離開成為了他心中永遠的痛。

張自忠警衛員:闊别家鄉88年,鄉親熱情招待,家中卻僅剩兩堆黃土

被迫無奈從軍

曹延明是一個出生在山西省的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

然而,随着曹延明的年齡越來越大,這個貧困的家庭已經承受不住撫養一個孩子的費用。迫于無奈,曹延明的父母隻能将曹延明送去了軍隊來補貼家用。

抗戰開始之後,22歲的曹延明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第29軍,參軍之後,曹延明跟随部隊四處征戰,時刻都在上前線的途中待命,他還參加了著名的台兒莊戰役,并被編入了第33集團軍。

張自忠警衛員:闊别家鄉88年,鄉親熱情招待,家中卻僅剩兩堆黃土

在那場激烈的戰争中,曹延明的雙腿不幸地受傷了,再也不能回到前線去了,與戰友們并肩作戰。

雖然失去了戰鬥能力,但曹延明作為一個戰士的一顆抗戰的心卻一直沒有熄滅。他的心一直與戰友們緊緊相連,一直關心着前線的狀況。

雖然失去了雙腿,但曹延明卻是以因禍得福。擔任了張自忠将軍的警衛員,并跟随張自忠将軍,一起南征北戰,見證了我們國家的抗戰歲月。

張自忠警衛員:闊别家鄉88年,鄉親熱情招待,家中卻僅剩兩堆黃土

參加節目還鄉

抗戰結束後,曹延明一直有一個願望,那就是能回一次自己的家鄉,找到自己的父母,親自在他們身邊盡孝,沒能與父母共度他們的晚年,這是曹延明一生的遺憾。

然而,到曹延明晚年——距離抗戰結束已經六十多年了,因為他的腿傷,參軍88年間他不僅沒有回過山西老家,甚至也沒能與家鄉的父母取得聯系。

這讓曹延明感到十分難過。

張自忠警衛員:闊别家鄉88年,鄉親熱情招待,家中卻僅剩兩堆黃土

一天偶然間,曹延明留意到一個公益組織,這個組織表示他們願意無償幫助那些抗戰老兵實作他們回家的願望。于是,曹延明聯系了相關從業人員。

在從業人員的幫助下,他們成功将曹延明送回了山西丘陵——曹延明的老家。

在從業人員與兒子的陪同下,曹延明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張自忠警衛員:闊别家鄉88年,鄉親熱情招待,家中卻僅剩兩堆黃土

回到家鄉時,曹延明看到了無數熱情的村民們。

這讓這位年長的老兵忍不住熱淚盈眶——101歲的曹延明終于回家了。

101歲的曹延明,依舊想念着自己的父母,他表示,一定要去父母的墳前上柱香,告訴父母,他們的兒子回家了!

張自忠警衛員:闊别家鄉88年,鄉親熱情招待,家中卻僅剩兩堆黃土

吊唁自忠将軍

通過老兵回家的這檔節目,我們了解了曹延明這位老兵的一生。

曹延明老兵曾是張自忠将軍的警衛員。

張自忠将軍是抗戰時期的一位優秀的抗戰英雄。

張自忠警衛員:闊别家鄉88年,鄉親熱情招待,家中卻僅剩兩堆黃土

童年之時,作為官宦世家,張自忠的家庭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張自忠從六歲開始就進入私塾讀書。

讀書後三年,張自忠的父親張樹桂前往任上巡檢,同時把自己的兒子張自忠也帶了過去,跟随父親上任的張自忠此時九歲。跟随父親在任上的時候,張治中見到了許多事情,也明白了許多道理,見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經曆的各式各樣的事都讓他見識增長了許多。

1905年,14歲的張自忠經曆了一個巨大的家庭變故,他的父親張樹貴因病死在了任上。父親的去世,讓這個14歲的少年一下子成長了許多。

張自忠警衛員:闊别家鄉88年,鄉親熱情招待,家中卻僅剩兩堆黃土

1907年,16歲的張自忠聽從了母親的安排,與大自己一歲的李敏慧結了婚。而李敏慧——他未來妻子,她的父親是臨清縣咨議局議員李化南。

在嶽父的幫助下,他考入了臨清高等國小堂,并且在學習過程中,《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

而關雲長,嶽武穆和秦叔寶的仗義俠行給他的人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張自忠警衛員:闊别家鄉88年,鄉親熱情招待,家中卻僅剩兩堆黃土

正是由于這樣的人生經曆,張自忠将軍才能有着卓越的軍事才能,才能表現出足矣讓戰士們将後方托付給他的信任感。

我們驚訝地知道:曹延明還與張自忠将軍有着“一命之恩”的情誼在。

原來,在曹延明老兵雙腿被炸傷之際,沒有行動能力的曹延明差點就被放棄了,正是因為張自忠将軍說:“一個都不能少。”這句話讓曹延明每一個像這樣的士兵,在戰場上撿回了一條命。

張自忠警衛員:闊别家鄉88年,鄉親熱情招待,家中卻僅剩兩堆黃土

因為這樣的緣故,曹延明幾乎每年到張自忠将軍的祭日和清明節時,總要去張自忠将軍的墓前“拜訪”。

小結: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子欲養而親不待。

而曹延明老兵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他年輕時就已經離開了父母。父母給予了他生命,他卻沒能更好地留在父母的身邊,為他們盡孝。

在我們牙牙學語時,是他們的耐心教會了我們開口;在我們蹒跚學步時,是他們的鼓勵教會了我們邁步;在我們面對人生時,是他們的教導教會了我們生活。

或許你被人誇贊的教養,就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或許你言談舉止中流露出的自信,就是父母鼓勵你的結果;或許你被人賞識的滿身技能,就是父母嚴厲督促的結果。

在你有限的人生中,父母或許隻能陪你走很小的一程,是以你要珍惜你所能見到他們的時間,每一次見面都是你對父母的回報。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滿江紅·寫懷》——宋·嶽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唐·杜甫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岑參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岑參

戰争帶給了人們無數的悲傷和悲劇。無數的文學作品都是從戰争中誕生出來的。作品裡包含的絕望與痛苦是,每個沒有親生經曆過戰争的人無法想象的。如今網絡上流傳的每一組、每一個老兵的照片都讓人感覺到無盡的痛苦和絕望。

對于那些上過戰場的老兵來說,戰争對于他們不僅意味着是一場簡單的曆史課本上的一段曆史而已,戰争更是他們一生中參與過的回憶。與親身經曆的一種不能磨滅的影響。因為戰争,他們将親手消滅一個一個生命,他們要眼睜睜地看着自己一步一步地成為一個劊子手。

因為戰争,負面情緒将不斷爆發,人間悲劇将不斷産生。

是以我們要擁護和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