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國内正在緊張激烈的和日寇對抗。很多愛國人士都加入到共産黨的隊伍中,同敵方英勇善戰。不少戰士在這場戰争中犧牲,用生命為曆史畫下了重要的一筆。不過,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們敬佩。在這其中,有兩位手握重兵的軍閥大佬,本應該和無數同胞擰成一股繩,可在這樣的緊急關頭面前卻始終沒有出兵抗日,這兩位是?他們的結局又如何呢?

抗日戰争關鍵階段
1931年,東北軍隊大營外的鐵路被炸毀,随着南滿鐵路淪陷,日軍正式開始了對我國的進攻。最開始我國采取防守的政策,對日軍挑釁多次忍讓,最後才讓東北地區淪為了比較被動的局面。
時隔六年過去,當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我國才意識到一味的退步隻會讓對方變本加厲,這才開始對抗日戰争部署了初步計劃。
當國共正式迎來第二次合作,打算全力配合合作時,才讓我軍減少了喘息的機會,在抵抗日寇這條道路上看到了一絲絲轉機。
1937年7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中國工農紅軍編排多個主力軍隊,陸續從富平出發,行走在抗日戰争的第一線。激動人心的是,這場戰役持續了兩個月的時間,最終突破了戰争第一個戰口,取得平型關大捷。
随後的幾個月時間裡,接二連三又拿下了雁門關等地區的勝利,我國八路軍的聲威名揚在外,讓敵軍為之震撼。
然而,當我軍需要邊遠地區的軍閥支援時,常年養精蓄銳的軍閥早已經忘了自己身為國人的使命。因為安逸太久,面對日寇的侵略,他們畏手畏腳,忘記了家國情懷,始終不願意出兵抗日,實在令人唏噓。
抗戰榜樣四川王劉湘
北伐戰争中,不少舊軍閥勢力被消耗殆盡,軍閥統治重新迎來大洗牌。在這其中,有一位軍閥沒有因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放棄同日寇鬥争,他就是四川王劉湘。在政府的統一指令之下,他率先帶領軍隊作戰,得到了不少士兵擁護。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正是新疆以及西康兩個地區的領頭人。
1944年,日軍在對我國侵略長達幾年的時間後,繳獲了不少武器。當時日寇的兵力有15萬人左右,而我軍兵力稀疏,還沒有從上一場恢複戰鬥力。
這樣的情況下展開戰鬥,無疑是非常不利的。眼看日寇已經展開最關鍵的戰鬥,劉湘率領川軍充當積極抗日分子。更是主動請命出兵,要保衛祖國山河。
身經百戰的劉湘守護當地領土本身就很不容易,再加上長期戰鬥遺留下來的傷口,最終住院不治身亡。當時新中國還未成立,劉湘去世之前唯一一個願望,便是讓川軍牢記自己的使命,配合其他軍隊積極抗日,這便有了後來“誓不還鄉”一說。
八年抗日戰争期間,劉湘所率領的軍隊為抗日戰争做出的貢獻功不可沒。可盡管如此,因為缺少了新疆和西康的支援,最終傷亡人數不堪重負。
置之不理的兩位軍閥大佬
和四川王劉湘形成鮮明對比的兩位軍閥大佬,一位是西康王劉文輝,另一位是新疆王盛世才。
西康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一旦西康淪陷,會加速日寇侵略我國的地方,到時候四川、雲南等地區都會成為對方的囊中之物。面對這種情況,劉文輝不但沒有一點憂患意識,還加大對自己政權的穩固和擴兵,為自己着想。
把友軍拒之門外的劉文輝遭到群衆謾罵,飽受争議之下才決定,拿出軍隊的50萬大洋支援友軍。看似劉文輝大方了一回,實際上對于對付日寇而言,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除了劉文輝之外,還有一個和他一樣自私的軍閥大佬,那就是盛世才。最初他在東北地區有自己的一番勢力,後來到新疆發展自己的軍閥勢力,軍隊如魚得水。
可面對日寇的侵略,他卻有自己的小心思。眼看國内多數地區已經全面淪陷,他卻稱自己行動不便,拒絕向自己的老家東北地區增援兵力。
況且他認為自己遠在新疆,日寇侵略新疆的可能性不大,于是找借口脫離關系。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和蘇聯有所來往,和蘇聯的關系過于密切,引來絕大多數百姓不滿。
有人團結一緻,讓國内水深火熱的百姓看到希望;也有人自私自利,不為自己的行為買單。英雄是需要我們去銘記的,而像劉文輝和盛世才這樣的蠢才,值得我們反思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