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耳聞,作為西漢的“和親使者”,昭君犧牲了自己的大好年華,毅然進入大漠,為西漢赢得了長達60年的和平。作為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昭君,帶着和平的信号,大量的錦衣綢緞和先進的技術在荒漠裡度過了餘生,可惜紅顔薄命,她的一生在33歲時便戛然而止,那麼在她死後,匈奴人又是怎樣對待她的呢?
皓月攬懷,昭君出世
相傳昭君的母親四十不孕,于是就去到廟中祈禱,在夜裡的時候夢見一輪明月飛進她的懷裡,不久後便生下了王昭君,也是以昭君有着皓月之稱。

漢元帝建昭元年,皇帝下诏征集美女入宮,而當時年方二八的昭君氣質非凡,有如幽蘭般亭亭玉立,很快就被選入宮,然而因為鄙夷畫工的貪婪,她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奸惡刻薄的畫工便有意醜化昭君,使得她久久不得皇帝臨幸。而昭君也在期望中苦苦等待,希望早日服侍君王。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到長安觐見天子,并希望成為天子的門婿。為了不再煩惱匈奴的騷擾,漢元帝答應了匈奴單于的願望,準備随便找到一個宮女便許配給呼韓邪單于。
然而在昭君準備出塞時,漢元帝才發現這個天生麗質的女子竟如此美麗大方,雖然追悔莫及,但君無戲言,隻好不情願地讓昭君出發了。
昭君成為阏氏,但并不幸福
昭君離開了故土,隻身前往環境險惡的大漠。雖然從宮女成為了匈奴的阏氏,但她并不幸福。她與呼韓邪單于僅成婚三年,呼韓邪便去世了。根據胡人的習俗,接任的新單于要繼任老單于的阏氏。
昭君無法接受這令人匪夷所思的習俗,希望能夠回到漢朝,但是卻被漢元帝的一句“從胡俗”推向了深淵。心如死灰的昭君隻好複嫁于她的兒子複株累單于,二人生活了十一年。
公元前20年,複株累單于去世,亡夫之痛,思鄉之情終日萦繞在昭君心頭。不到兩年,昭君就病逝了。
匈奴人民獨特的祭奠方式
昭君香消玉損,漢朝和匈奴都十分悲痛。漢朝派使者前來吊唁,匈奴單于為昭君舉辦了盛大的葬禮。殺了十萬頭羊以祭奠昭君,百姓們也十分痛苦。據敦煌遺書《王昭君變文》記載,“單于是日親臨哭……衙官坐位刀剺面,九姓行哀截耳……”。
這種行為僅僅聽着就讓人膽寒,雖然昭君出塞帶去了和平和先進技術,百姓也很愛戴她,但是用刀子在臉上劃,割掉耳朵的這種自殘方式來祭奠昭君,這實在令人懷疑記錄的真假。況且如果真的是靠自殘才能表達悲痛,那前幾任單于的葬禮上,又有多少人能完整得夠活到現在的呢。
再者說,變文作為唐代興起的說唱文學,内容原本是佛經故事等為人傳頌的文體,這其中不乏有虛拟編造的嫌疑,用變文做為後世研究的根據,未免有些脫離實際了。
事實證明了變文的準确
在經過後世的幾番讨論中,人們更願意相信刀剺面,哀截耳隻是為了展現悲痛的誇大說法。直到敦煌158窟中出土的一幅壁畫,名為《各國王子舉哀圖》,打破了激烈的争議。
圖畫中的人物因聽到說佛祖要去世了,各自面露苦色,捶胸頓足,看起來難過極了,細看時就發現了,他們其中有人就用刀子劃自己的臉,甚至有人将刀尖對準自己的胸口。場面十分恐怖,令人不敢直視。
這樣說來,變文中百姓的各種自殘行為就有了依據,他們的确是因為過于悲痛才用這樣的習俗來表現對于昭君的不舍。
即使在現在我們看來,這種行為也的确稱得上毛骨悚然,但對于當時的匈奴百姓來講,昭君的出現給他們帶來了幾十年的和平,绫羅綢緞讓他們不僅穿得暖而且更顯個性,先進的技術也讓他們學會了除了放牧以外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鼓瑟笛笙也讓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活力。
她的猝然長逝值得他們為其流血流淚。昭君死後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建墳墓并奉為神仙,由此可見昭君的出使為了後來的民族統一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結語
昭君出塞是一場和平的交流,在後來的幾十年裡,漢匈一直保持良好的關系,而昭君帶往大漠的技術和文化,使得匈奴人引起了對先進文化向往,對民族團結的開端也做了良好的鋪墊。而對于昭君來說,她所做的讓匈奴人民如此愛戴她,用這麼殘忍的方式祭奠自己,或許心有不忍,但也會覺得十分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