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是如何对待她?莫高窟一处壁画还原了历史

昭君出塞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耳闻,作为西汉的“和亲使者”,昭君牺牲了自己的大好年华,毅然进入大漠,为西汉赢得了长达60年的和平。作为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昭君,带着和平的信号,大量的锦衣绸缎和先进的技术在荒漠里度过了余生,可惜红颜薄命,她的一生在33岁时便戛然而止,那么在她死后,匈奴人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皓月揽怀,昭君出世

相传昭君的母亲四十不孕,于是就去到庙中祈祷,在夜里的时候梦见一轮明月飞进她的怀里,不久后便生下了王昭君,也因此昭君有着皓月之称。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是如何对待她?莫高窟一处壁画还原了历史

汉元帝建昭元年,皇帝下诏征集美女入宫,而当时年方二八的昭君气质非凡,有如幽兰般亭亭玉立,很快就被选入宫,然而因为鄙夷画工的贪婪,她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奸恶刻薄的画工便有意丑化昭君,使得她久久不得皇帝临幸。而昭君也在期望中苦苦等待,希望早日服侍君王。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觐见天子,并希望成为天子的门婿。为了不再烦恼匈奴的骚扰,汉元帝答应了匈奴单于的愿望,准备随便找到一个宫女便许配给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是如何对待她?莫高窟一处壁画还原了历史

然而在昭君准备出塞时,汉元帝才发现这个天生丽质的女子竟如此美丽大方,虽然追悔莫及,但君无戏言,只好不情愿地让昭君出发了。

昭君成为阏氏,但并不幸福

昭君离开了故土,只身前往环境险恶的大漠。虽然从宫女成为了匈奴的阏氏,但她并不幸福。她与呼韩邪单于仅成婚三年,呼韩邪便去世了。根据胡人的习俗,接任的新单于要继任老单于的阏氏。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是如何对待她?莫高窟一处壁画还原了历史

昭君无法接受这令人匪夷所思的习俗,希望能够回到汉朝,但是却被汉元帝的一句“从胡俗”推向了深渊。心如死灰的昭君只好复嫁于她的儿子复株累单于,二人生活了十一年。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亡夫之痛,思乡之情终日萦绕在昭君心头。不到两年,昭君就病逝了。

匈奴人民独特的祭奠方式

昭君香消玉损,汉朝和匈奴都十分悲痛。汉朝派使者前来吊唁,匈奴单于为昭君举办了盛大的葬礼。杀了十万头羊以祭奠昭君,百姓们也十分痛苦。据敦煌遗书《王昭君变文》记载,“单于是日亲临哭……衙官坐位刀剺面,九姓行哀截耳……”。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是如何对待她?莫高窟一处壁画还原了历史

这种行为仅仅听着就让人胆寒,虽然昭君出塞带去了和平和先进技术,百姓也很爱戴她,但是用刀子在脸上划,割掉耳朵的这种自残方式来祭奠昭君,这实在令人怀疑记录的真假。况且如果真的是靠自残才能表达悲痛,那前几任单于的葬礼上,又有多少人能完整得够活到现在的呢。

再者说,变文作为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内容原本是佛经故事等为人传颂的文体,这其中不乏有虚拟编造的嫌疑,用变文做为后世研究的根据,未免有些脱离实际了。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是如何对待她?莫高窟一处壁画还原了历史

事实证明了变文的准确

在经过后世的几番讨论中,人们更愿意相信刀剺面,哀截耳只是为了体现悲痛的夸大说法。直到敦煌158窟中出土的一幅壁画,名为《各国王子举哀图》,打破了激烈的争议。

图画中的人物因听到说佛祖要去世了,各自面露苦色,捶胸顿足,看起来难过极了,细看时就发现了,他们其中有人就用刀子划自己的脸,甚至有人将刀尖对准自己的胸口。场面十分恐怖,令人不敢直视。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是如何对待她?莫高窟一处壁画还原了历史

这样说来,变文中百姓的各种自残行为就有了依据,他们的确是因为过于悲痛才用这样的习俗来表现对于昭君的不舍。

即使在现在我们看来,这种行为也的确称得上毛骨悚然,但对于当时的匈奴百姓来讲,昭君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绫罗绸缎让他们不仅穿得暖而且更显个性,先进的技术也让他们学会了除了放牧以外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鼓瑟笛笙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是如何对待她?莫高窟一处壁画还原了历史

她的猝然长逝值得他们为其流血流泪。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建坟墓并奉为神仙,由此可见昭君的出使为了后来的民族统一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结语

昭君出塞是一场和平的交流,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汉匈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而昭君带往大漠的技术和文化,使得匈奴人引起了对先进文化向往,对民族团结的开端也做了良好的铺垫。而对于昭君来说,她所做的让匈奴人民如此爱戴她,用这么残忍的方式祭奠自己,或许心有不忍,但也会觉得十分欣慰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