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李鴻章死後,為什麼隻有此人能接班?

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1901年(光緒27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辛醜條約》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 “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11月7日,李鴻章病逝北京,享年79歲。清朝诏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後稱贊為“再造玄黃“之人,。

李鴻章死後,誰是他的繼承人?

當李鴻章死後,為什麼隻有此人能接班?

尚在流亡途中的慈禧和光緒,在表示沉痛哀悼的同時,立即宣布:“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着袁世凱署理”,42歲的袁世凱,是以成為天下“疆臣領袖”,獲得了大清國最有實權的官位之一。11月9日的《華盛頓郵報》稱,袁世凱接班是“在全中國範圍内所能做到的最好的選擇”。

袁世凱與李鴻章可謂是是恩怨相交。

袁世凱的崛起,源于1884年北韓的甲申兵變,當時年方25歲的袁世凱,處置果斷,得到了李鴻章的賞識,被61歲的李鴻章評論為“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體,獨為其難”。加上袁世凱的父、祖皆與李鴻章關系密切,李鴻章自然大為關照,由此開始青雲直上。

當李鴻章死後,為什麼隻有此人能接班?

但是兩人又有宿怨,甲午戰争後李鴻章失勢,袁世凱轉投翁同龢、榮祿,兩人日漸疏遠。李鴻章曾兩次痛斥袁世凱,一次是袁世凱為翁同龢做說客而未成,另一次是李鴻章出訪歐美回來後,在天津接見當地官員,袁世凱彙報了練兵等事宜,被李鴻章痛斥為:‘呸!小孩子,你懂得什麼練兵!”搞得袁下不來台。

不過恩怨歸恩怨,但袁世凱、李鴻章都非常清楚地看到了直隸總督人選的未來歸屬。是以李鴻章生病時袁世凱不發慰問電,以免李鴻章多心,而李鴻章在病中也不向朝廷推薦任何繼任者,以免袁世凱不快。

其實,袁世凱的接班,是清帝國在危難之際唯一的無奈的選擇。

當南方督撫們籌劃“東南互保”時,李鴻章的核心圈子成員盛宣懷就緻電袁世凱:“合肥(按,即李鴻章)老矣,旋乾轉坤,中外推公。否則山東已在他人之手矣。”而在李鴻章咽氣前一刻,盛宣懷再度緻電袁世凱:“傅相(李鴻章)昨日兩點鐘不能言,神氣恍惚,病勢甚危。北門鎖鑰,微公莫屬。”

當李鴻章死後,為什麼隻有此人能接班?

西方列強也希望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他們需要和一個務實的人打交道,而不是假大空官僚。在李鴻章去世當晚,湖廣總督張之洞緻電中央報告說:“昨德公使穆默自京來鄂密談”,說及“李相病頗重”,表示“願袁撫到直隸”。“今年以來,所見各國提督、領事,大意皆盼袁撫為北洋大臣,衆口一詞,不僅穆一人也”。

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李鴻章的這個留下的這個位子,堪比火爐,充滿風險,貪圖富貴或才幹欠缺的人,此時避之惟恐不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