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八路軍115師參謀長,攜三萬軍饷神秘失蹤,去向至今成謎

結語

唐代文學家王勃《滕王閣序》有言:“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指的是當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越是困苦艱難,就越要堅持努力,奮發圖強,永遠不要因逆境放棄自己的遠大志向。比如在抗戰時期,無數英雄先烈在最艱難的時刻,為了實作建立新中國的偉大目标,用最堅韌的意志堅持戰鬥,甚至犧牲生命。但在革命隊伍裡,也不乏有人志向不堅定,叛變、逃跑或不知所蹤。

提起那些革命志向不堅定的人,最為離奇的就是“周昆失蹤事件”,此類型的事件在我國軍事史上僅僅發生過一次,且他的去向之謎至今都未揭開。那麼,這個周昆是什麼人?軍中擔任什麼職務?如何參戰立功?如何失蹤?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此事件。

他是八路軍115師參謀長,攜三萬軍饷神秘失蹤,去向至今成謎

▲周昆和他的戰友合影舊照

01

周昆是湖南籍老紅軍,曾參加過秋收起義,井岡山勝利會師後,在井岡山、贛南和閩西等區域打過遊擊。他指揮遊擊戰機動靈活,确實打過不少勝仗,是以屢立戰功。在參加萬裡長征之前,他已經是工農紅軍的進階将領。抗日戰争爆發後,為了全面抗戰,工農紅軍改編制為八路軍,周昆任八路軍115師參謀長,協助115師師長林總對日軍作戰,他盡職盡責,運用自己的軍事才能協同作戰計劃,多次得到表揚和稱贊。

他是八路軍115師參謀長,攜三萬軍饷神秘失蹤,去向至今成謎

▲抗日戰争場景繪畫

當日軍入侵山西占領大同,兵分兩路向平型關進攻之時,115師接到指令集結待機,經過師上司的對地形的研判,采取阻擊戰、伏擊戰、争奪戰等戰術,重創了日軍精銳師團的辎重部隊。此一戰,殲滅日軍一千多人,摧毀車輛近百,繳獲大量日軍物資,打破日軍戰無不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面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他是八路軍115師參謀長,攜三萬軍饷神秘失蹤,去向至今成謎

▲平型關大捷場景繪畫

在平型關大捷這樣震驚世界的曆史著名戰役中,眼見日軍如此潰敗,周昆為自己所在115師取得的重大勝利而驕傲和自豪,因為這裡也有着他的一份功勞。要知道,這一場戰争的勝利對于中國抗日戰争來說,具有重大意義,而參加這樣這場戰役的全體将士,他們的功績将永垂青史。

02

平型關一戰後,周昆全力輔佐115師上司指揮作戰,積極加強部隊建設,在山西東北往正太路一帶,利用遊擊戰術,屢戰皆捷。遺憾的是,周昆雖然有軍事才能,但他在生活方面卻經常出現虛榮貪财的一面。尤其他作為八路軍參會成員之一,參加在武昌舉行的全國參謀長級會議期間,他代表師上司遞交對日作戰報告書,與國民政府高官有過一些接觸和交流之後,非常羨慕國民政府軍官的出行排場和物質生活,并對八路軍的窮困狀況極度不滿。

他是八路軍115師參謀長,攜三萬軍饷神秘失蹤,去向至今成謎

▲八路軍劇照

會議結束後,從武昌傳回晉抗日前線的途中周昆與我軍高層上司會面,他向上司做了武昌會議彙報,在彙報後周昆自述在武昌會議期間如何丢人現眼,聲稱自己如同乞丐,駐漢辦窮得雇車錢都沒有,國民政府将領都有公館、汽車和仆從等等,這些話語無不暴露出其虛榮貪财的一面。聽完周昆這番自述,我軍上司氣得不行,當即對他的思想偏差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但周昆面對批評不但不接受,還在私下發牢騷。

他是八路軍115師參謀長,攜三萬軍饷神秘失蹤,去向至今成謎

▲國民政府總統府照片

據開國中将王秉璋的回憶錄裡記載,當時周昆在返程途經過臨汾,在臨汾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參加司令部會議,并以115師參謀長的資格,領取了全師當月軍饷6萬元。臨汾戰區會議結束後,他私自将這6萬元軍饷各分一半,分别裝入兩個軍事挎包之中,再把警衛員叫過來,交給警衛員一個軍事挎包,說道:“這個挎包中裝有一份重要的軍事檔案,你現在馬上趕回師部交給作戰科。”

他是八路軍115師參謀長,攜三萬軍饷神秘失蹤,去向至今成謎

▲周昆(左)與人合照

然而,當警衛員把軍事挎包交到師部作戰科,打開一看,沒有什麼重要的軍事檔案隻有三萬元,而另外的三萬元軍饷和周昆都不知去向。而後,對于周昆的失蹤有四種說法,其中普遍認為王秉璋回憶錄裡記載的,周昆帶着三萬軍饷回到了湖南老家平江,一直未曾離開過,建國後組織對其進行調查,認為其出走不帶有其他目的是最合理的說法。然而,實際上對于周昆和他貪财卷走的三萬軍饷的去向之謎至今也未揭開。

春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墨翟在《墨子·修身》中有言:“志不強者智不達。”指的就是周昆這樣的人,個人志向不堅定,其智慧就得不到徹底的發揮,導緻自己迷失。他沒有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下屈服,沒有在戰火紛飛的戰争中倒下,隻因個人的虛榮和貪婪而失去正确判斷力,放棄遠大志向,最終走上一條不歸之路。他的慘痛教訓值得深刻反思,促使我們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參考資料:

《墨子·修身》

《滕王閣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