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台上的父親》 邵麗/著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21年9月
内容簡介
《天台上的父親》是著名作家邵麗的最新中短篇小說集,包括《天台上的父親》《風中的母親》《北去的河》《黃河故事》等共十篇。《天台上的父親》始終牢牢地定焦于父親的自殺事件,寫出了仕場生涯對一個男性的深刻異化以及為他的家庭成員帶來的磨難。《風中的母親》塑造了一個在鄉村的城市化程序中與中國勤勞智慧的傳統女性完全不同的第一代“新”老人。《黃河故事》細緻書寫了一個對食物和做飯有狂熱夢想的父親,勾勒出了那一輩人特殊年代裡的生活狀态……在這些作品中,作者回望父輩,将他們從曆史深處打撈出來,塑造出個性鮮明而又不同以往的“父親”和“母親”形象,并以此為坐标勾連起家庭往事,将人物命運置于曆史洪流之中加以展現。小說集既映照出中國人的倫理生活、中國家庭的情感結構,也展示了個人和家庭在時代洪流、曆史環境下不斷變遷、令人唏噓的命運。
冰山之下
——讀邵麗《天台上的父親》
樊金鳳
海明威在《午後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隻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讓人看到露出水面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引導讀者探索、看見冰山之下更為深邃、隐秘的東西。邵麗最新中短篇小說集《天台上的父親》關注當下人的生活困境,力圖揭開家庭生活的表層,讓我們看到,日常生活之外,被遮蔽的内心隐秘以及人與人之間那些複雜微妙的瞬間。
《天台上的父親》,十個故事,十種生活狀态,幾乎每個故事裡都有一個缺席的父親,這些父親面目不清,似有若無,像是一個影子。他們沉默、孤獨,甚至有些怯懦、自卑,但是他們卻深刻地影響着故事中的“我們”,無論這種影響是溫暖或是羞恥。開篇《天台上的父親》裡的父親選擇跳下天台,結尾《黃河故事》裡的父親最後走進黃河,父親的離開,并沒有因為他們的死而中斷,反而迫使“我們”一遍遍地回憶與父親的各種聯系,關于他的種種記憶紛至沓來,那些疼痛、寂寞、怯懦、恥辱,以及少有的溫暖,越來越清晰,父親莫名其妙的消失讓家裡的每一個人都覺得父親(或丈夫)與自己有關,就像一個傷口,更像是到處遊走的内傷,無從安撫。
《黃河故事》裡,我的母親是一個有主見且強勢的女人,她的夢想顯然比父親要遠大得多,對成功的渴望也更加迫切,她因為父親的貪吃誤事而對他失望,繼而是嫌棄,最後發展為仇視,小時候的“我們”沒人敢說吃的話題,仿佛吃是一種恥辱。但是當父親去世後,我的所有的奮鬥似乎都在向母親證明,吃并非一件羞恥的事情,它是一種能力,也正是因為父親的影響,“我”以及“我”的兄弟姐妹不約而同做起了餐飲,并以此為生,“我”甚至設想用餐飲撬動一個有着巨大潛力的市場。小說的最後,作者借由小說中的“我”之口,試圖解開黃河父親的恥辱的心結,同時說出自己作為一個作家想要做的事情——看見最卑微的人的夢想之光,“我的父親叫曹曾光,他生于黃河,死于黃河,最後也将葬于黃河岸邊。他再也不是我們家的恥辱,我要完成的正是我父親未竟的夢想。”
“在光明之處緘默不言,又在遁入黑暗後喋喋不休。”邵麗坦言寫出這些父親的緣由,“他們死得如此決絕,卻又心有不甘。他們在宇宙深處那種重濁的歎息,常常把我震得涕淚橫流。我不得不把他們從時間深處打撈出來。他們的靈魂和骸骨鈣化在一起,等待被喚醒。那是他們死尤未死的原因。我看到了在曆史熹微的光芒之下,他們卑微如草芥的人生逐漸被放大、再放大,直至覆寫了整個宇宙。”
随着對父親的回憶,一個個“非常态”的家庭關系開始露出水面。《天台上的父親》裡,在父親走上天台前的最後時光,我們和父親的關系變成一種敵對關系,我們防備着他,他也防備着我們。《大河》裡,婆媳之間微妙的對峙,如果說以前的這種對峙還是在暗處使勁,彼此留有餘地,公公下葬後那個傍晚的爆發,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婆媳間過去為了生活在一起而僅存的默契被打破,“那比吵一架所涉及的東西要深得多,也疏離得多”。《節日》裡,一對看似相愛的夫妻,因為“她”的出現變得雞飛狗跳,他們争吵,從對愛情忠誠的懷疑,到對家庭付出的不滿,再到對個人價值的否定,兩個人吵得激動憤怒、心灰意冷,“她驚呆了,失神地看着他,好像看着一個陌生人”。《黃河故事》裡,子女與母親的關系,父親與母親的關系,充滿了隔閡、冷漠、折磨和傷害。當我向母親示好時,我的母親認為我在用孝順來折磨她,“你這樣子做給别人看,還不是為了報複我?小時候我對你不好,你偏對我好,看我老臉往哪兒擱?你就想這樣子讓我羞愧死,是吧?”面對這樣的質問,“我”竟然突然有一種惡作劇般的滿足。《親愛的,好大的雪》的開頭是“他們倆現在連說話都變得小心翼翼了”,結婚多年,曾經的愛和溫情漸漸消失,剩下的是毫無緣由的争吵和日複一日的沉默,這種情況顯然不是突然而至的,它一點點滲入生活,緩慢生長,螺旋上升,然後在某一天就變了臉,他們開始對彼此疏遠、戒備和敵視。
人與人之間橫亘着無法跨越的鴻溝,隐秘而深邃。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有難以釋然的過去,以及當下幾乎無法解脫的痛苦,即使在最為親近的關系中,依然要為自己開辟出一座孤島。作家邵麗寫出了一個個表面平靜的家庭背後,那些深邃的疏遠和隐秘的對峙,沉默的僵持、憤怒的争吵、粗暴的侮辱、互相的折磨,作家一點點揭開生活的真相,寫出一個人的愛和恨、糾結和疼痛,批評家李敬澤評價,“她(邵麗)的小說、她的所有故事都出于水和堤岸之間的緊張。那種緊張、那種焦慮、那種疼痛、那種骨斷筋連的糾結、那種放不過自己也放不過别人的偏執、那種獨上西樓耿耿難眠……”
讀《天台上的父親》,先是莫名生發出一種焦慮、無力感,繼而竟生出一種對自己家庭的省思和寬容來,作家以一種真實的略帶疼痛的方式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生活,認識自己。當然,生活的真相不隻有糾結和疼痛,也有溫情和期待。邵麗帶着小說家的慈悲和耐心,也讓我們看到一些溫暖美好的瞬間,這些瞬間融化了内心冷硬、偏執的部分,融化了沉默和憤怒,使得人與人之間獲得暫時的和解,就像《節日》裡,“她在人群裡看到了他。他站在一根柱子後面,燈光忽明忽暗地打在他臉上,能看到他臉上的淚光。在他們目光對視的那一刻,她扭過頭去沒再看他。她的身體微微發顫,不知道該怎麼表達那一刻的心情。”
編輯:鄧潔舲
二審:劉雅
三審:陳濤、王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