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魏與東吳的諜戰:東吳大案之“隐蕃案”

讀三國志(李九齡)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閑。

曹魏與東吳的諜戰:東吳大案之“隐蕃案”

三國時期是戰争的年代,曹魏、蜀漢、東吳之間的主旋律當然是戰争,不過通過有限的史料也能夠發現三國之間存在某些不見硝煙的戰争,比方說諜戰。下面小編要聊的就是曹魏和東吳之間的一次諜戰,魏明帝曹叡派間諜隐蕃滲透到東吳的高層,進而引起軒然大波,這就是東吳三大案之“隐蕃案”。

曹魏與東吳的諜戰:東吳大案之“隐蕃案”

“隐蕃案”的曆史背景

“隐蕃案”的發生時間是在魏太和四年,吳黃龍二年,也就是公元230年。在公元228年,曹魏、蜀漢、東吳之間發生多次戰事。蜀漢與曹魏之間,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尤其第一次北伐給曹魏帶來較大的動蕩;東吳和曹魏之間則發生“石亭之戰”,鄱陽太守周鲂用詐降計誘惑大司馬曹休進攻皖城,陸遜率軍打了一次漂亮的反擊戰,對曹魏軍隊造成巨大殺傷。次年公元229年,諸葛亮又取武都、陰平二郡;孫權則乘着“石亭之戰”的大勝登基稱帝。總而言之,當時的曹魏在西線處于守勢,在東線也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曹魏與東吳的諜戰:東吳大案之“隐蕃案”

而且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曹魏組織“隐蕃案”之前,東吳也對曹魏進行過離間的手段。曹昂戰死,丁夫人和曹操離婚,曹丕成為實際上的嫡長子。不過曹操并不是循規蹈矩的人,曹丕能夠擊敗曹植成功上位,得力于他的四個幕僚——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铄,号稱為“文帝四友”。結果曹丕去世後,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成為輔政大臣,吳質留在河北,一直沒有進入到朝中。

《晉書·宣帝紀》:“(司馬懿)每與大謀,辄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硃樂号曰四友。”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帝疾笃,召中軍大将軍曹真、鎮軍大将軍陳群、征東大将軍曹休、撫軍大将軍司馬宣王,并受遺诏輔嗣主。”

曹魏與東吳的諜戰:東吳大案之“隐蕃案”

這就給東吳一種猜測,吳質是不是受到排擠了呢?無論這種事情有沒有發生,孫權都得惡心曹魏一下才行。于是孫權找來侍中胡綜,僞作了三篇降文,署名吳質,來破壞曹叡和吳質的關系。此事大緻發生于公元229年,而次年公元230年,隐蕃進入東吳。是以說“隐蕃案”很有可能是曹叡對東吳僞作吳質降文的一種報複。

《三國志·吳書·胡綜傳》:“時魏降人或雲魏都督河北振威将軍吳質,頗見猜疑,綜乃僞為質作降文三條。”

曹魏與東吳的諜戰:東吳大案之“隐蕃案”

曹叡與隐蕃定策

隐蕃的生平事迹的記載非常少,隻知道他是青州人,有口才。曹叡找到隐蕃,給他一個指令,讓他假裝叛逃到東吳,當上廷尉的官職,對東吳進行破壞。這個廷尉是九卿之一,官秩中二千石,還很有權重。廷尉負責判斷案件,這個位置對于隐蕃的任務來說簡直太合适了。

《吳錄》:“蕃有口才,魏明帝使詐叛如吳,令求作廷尉職,重案大臣以離間之。”

曹魏與東吳的諜戰:東吳大案之“隐蕃案”

在東吳的政治格局中,江東大族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孫權北上擴張的計劃屢次受挫,他必定要依靠江東大族的力量,但江東大族的力量過于強大,也不是孫權想看到的結果。廷尉這個官職可以重判一些臣子,正好可以成為孫權手中的工具人。孫權打壓某一人或某一派,也會導緻被打壓的一方對孫權離心離德。以東吳另一件大案“呂壹案”為例,孫權用呂壹為酷吏,打壓東吳群臣。後來怨氣越來越嚴重,孫權又處死呂壹,但仍然存在大臣不敢上言的後果。孫權不得不打出感情牌,消弭大臣的恐懼和不滿。是以小編認為,從曹叡要求隐蕃追求廷尉一職上,可以看出曹叡的政治嗅覺。

曹魏與東吳的諜戰:東吳大案之“隐蕃案”

隐蕃對東吳的滲透

蜀漢、曹魏、東吳三方常有人員叛降的情況,孫權也沒有什麼疑心,接見了隐蕃。隐蕃當時年僅二十二歲,青年才俊,口才又好,很得孫權的歡心。同時隐蕃也沒忘記自己的使命,在和孫權交談的時候,刻意将話題引到刑獄上。經過這次見面,隐蕃也達到自己的目的,成功進入東吳的司法機關,被任命為廷尉監,官秩六百石,是廷尉的一個佐官。

《三國志·吳書·胡綜傳》:“權以蕃盛論刑獄,用為廷尉監。”

曹叡的要求是讓隐蕃加重刑罰,搞得東吳雞犬不甯,不過隐蕃此時僅僅是廷尉監,還不是廷尉,他在東吳的根基不牢。是以隐蕃進入到東吳高層後,他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結交官員,鞏固根基。

曹魏與東吳的諜戰:東吳大案之“隐蕃案”

知名的與隐蕃交好的東吳人有朱據、郝普、全琮、潘翥。朱據出自吳郡四姓(顧、陸、朱、張)。當時官至左将軍;全琮也是吳郡人,全家也有一定能量,全琮當時為衛将軍、左護軍;郝普是荊州降臣,在東吳官至廷尉,就是隐蕃的頂頭上司;潘翥是潘濬的兒子,潘濬也是荊州降臣,官至太常。從這幾個人身上可以看出,隐蕃結交的人偏重于江東和荊州出身。而這些人也正是孫權需要依仗又心存顧忌的力量。小編私以為,在這個時候,隐蕃可能已經改變了計劃,他想玩一出更大的、更費時的計劃,煽動江東内部一次集體反叛。這件事不見得立刻實行,但隐蕃有得是時間,他才二十出頭而已。

《三國志·吳書·胡綜傳》:“左将軍硃據、廷尉郝普稱蕃有王佐之才,普尤與之親善,常怨歎其屈。”

《吳書》:“歸義隐蕃,以口辯為豪傑所善,濬子翥亦與周旋,饋饷之。”

《吳書》:“時廷尉監隐蕃交結豪傑,自衛将軍全琮等皆傾心敬待。”

曹魏與東吳的諜戰:東吳大案之“隐蕃案”

“隐蕃案”事發,隐蕃為孫權埋上懷疑的種子

隐蕃作為曹魏的間諜,最後還是失敗了。史料上僅記載了“及至事覺,蕃亡走,捕得,考問黨與”這麼幾個字。隐蕃做了什麼,他是怎麼暴露出來的,很難去了解清楚。總之隐蕃的大事業沒做成。

孫權查問隐蕃的同黨都有誰,按理來說,隐蕃原本的目的就是離間孫權和東吳群臣,這個時候他很有機會潑污水,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閉口不言。小編認為這正是隐蕃的聰明之處。我們來看看隐蕃是怎麼說的。

《吳錄》:“蕃曰:‘孫君,丈夫圖事,豈有無伴!烈士死,不足相牽耳。’”

曹魏與東吳的諜戰:東吳大案之“隐蕃案”

隐蕃首先說自己肯定有同伴,但就是不告訴孫權。這無疑在孫權的心中埋上了懷疑的種子。要知道,明面上的敵人不可怕,何況是對于孫權這樣的一國之君而言,暗中的敵人才最可怕,最讓孫權睡不着覺。如果隐蕃真的指認一兩個人,那麼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孫權查了被指認的人,發現清清白白,無力可使;二、被指認的人有問題,孫權把他們幹掉,然後君臣和諧。這兩種都不是隐蕃想要的,于是隐蕃把“同伴”藏起來,讓孫權自己去找,那就會是波及範圍更大的事件。後來孫權讓呂壹充當耳目糾察群臣,讓東吳整個政壇都彌漫着恐怖氣氛,未必沒有“隐蕃案”的影響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鑒》、《晉書》、《後漢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