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大明王朝的締造者朱元璋撒手人寰。由于他的長子朱标早死,是以按照他的遺诏,皇位由朱标的兒子朱允炆接替。
而這一年,朱允炆年僅二十一歲。

新帝即位,一般來說對老百姓都是一件好事。因為新帝即位之初,往往會制定一些利民的政策,以此來順應民心,加強自己的統治。而且新帝因為剛剛接手這個龐大的帝國,一般都比較有事業心,是以就敢于采取一些果斷的措施,去解決一些以前遺留下來的老大難的問題。對于整個帝國,特别是普通老百姓而言,這無疑是好事一樁。但是對于明朝藩王來說,朱允炆的繼位,卻是他們噩夢的開始。
很顯然朱允炆就是這樣的一位皇帝。他登基以後,改元建文,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朱允炆是一位很有雄心的皇帝,而且他很有危機意識。對于朱元璋分封的數量衆多的藩王,他其實一直抱有警惕之心。是以剛一上台,就把矛頭對準了這些藩王們。
其實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此事建文帝的處境,就不難發現他為什麼那麼着急來對付這些藩王了。
從輩分上來看,這些藩王基本上都是他的叔叔。無論是年齡、經驗、資曆、威望等,他都遠不如這些叔叔們。特别是其中的燕王朱棣,那更是戰功顯赫,個人勢力龐大而穩固。這些藩王又都擁有自己的軍隊,雖說名義上是鎮守邊關,為國家效力,但是在朱允炆看來,這始終是他不得不解決的一個隐患。
根據曆史上的一個記載,講的是在朱允炆已經被立為皇太孫以後,有一次燕王朱棣赴京參加宮廷宴會,但是在宴會上卻并不把他放在眼裡,态度很是輕蔑。這讓朱允炆很不爽,感覺自己身為皇太孫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但同時這件事也給他敲響了一個警鐘:藩王對他的威脅很大,改革必須要進行。
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和朱允炆兩人之間曾有過這麼一段對話:朱允炆說:“虜不靖諸王禦之,諸王不靖,孰禦之?”朱元璋沒話可說,就問朱允炆:“汝意何如?”朱允炆回答:“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甚則舉兵伐之。”朱元璋說:“是也,無以易此矣。”
從這也可以看出來,其實朱元璋和朱允炆都意識到了藩王的威脅,但是朱元璋已經無力去做什麼改變,隻能把這事交給孫子朱允炆幹了。對此,朱允炆也早就有了自己的一套思路。
但是此時的建文帝由于剛剛登基,再加上爺爺朱元璋為了幫助他鞏固統治,把開國功臣大殺特殺。是以此時的他,還沒有完全建立一個自己的心腹班底,手下可用之人并不算多。
面對來自這些藩王潛在的威脅,建文帝對藩王的改革大業勢在必行。
是以第一件事情,朱允炆就是先召集人手,組建自己的班底。經過審慎考慮以後,很快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就成為了他削藩的好幫手。
洪武三十一年,削藩大戲正式開始。
第一個上場的主角是周王朱橚。建文帝首先拿他開刀,直接将周王貶到了“煙瘴之地”的雲南蒙化。後來雖然讓他回到了京師,卻把他囚禁了起來,限制了他的自由。
而這僅僅隻是一個開始。随後,建文帝又先後廢掉了湘王、齊王、代王、岷王。從這幾個被削的對象來看,建文帝的目标還隻是一些實力比較弱小的藩王。但是潛藏的那把劍,卻隻指燕王朱棣。
與削藩一起進行的,是對藩王的權利的限制。
朱元璋時期,藩王們待遇很不錯,這一點在上一篇文章也有提到,這裡不再詳談。建文帝就通過削減他們的待遇,并且禁止他們壓迫當地的官員,不允許他們插手當地的政務。最重要的是,對他們的軍事權做出了限制。
通過這一系列的變革,對藩王形成了一種震懾。改革初步起到了效果。
從我們剛才的分析可以看出來,朱允炆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是他在位期間對藩王的管理政策是收緊的。總體來說就是以限制為主。當然最後的結果我們就知道了,由于他逼得過緊,最終燕王朱棣起兵叛亂,一舉奪得了皇位,這也宣告了他的改革的失敗。
篡位成功以後的朱棣,因為自己就是藩王出身,是以對藩王的問題更加的重視。是以在他登基以後,同樣開始進行改革,這一點我們在下一篇文章為大家詳細的講解。敬請大家關注!喜歡記得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