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戰将墓挖出穿越文物,引發全球争議,台媒:改變世界冶金史

公元228年,當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受挫于街亭時,東吳對曹魏的攻勢卻取得重大突破,吳軍在石亭大敗曹休,斬俘魏軍1萬餘人,自此,魏吳兩國在淮南的攻守易勢,孫權也挾大勝餘威于次年開國稱帝。

石亭之戰的首功之臣—鄱陽太守周鲂借此名揚天下,而與周鲂一同出名的,還有他的兒子周處。

三國戰将墓挖出穿越文物,引發全球争議,台媒:改變世界冶金史

不過,與父親靠戰功揚名不同,周處出的卻是“惡名”,這位官二代公子哥少時縱情肆欲,為禍鄉裡,被東吳百姓列為“三害”之一。

周處長大後,有感于自己在鄉鄰中的惡名,痛改前非,翦除蛟害,建功立業,官至将軍,成為中國古代浪子回頭的典範。

周處的第二次“出名”則是到了1600多年以後。

三國戰将墓挖出穿越文物,引發全球争議,台媒:改變世界冶金史

1953年,南京博物院發掘了位于宜興的周處墓,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若幹镂孔花紋金屬帶飾,周圍散落着許多金屬殘片,經南京大學化學系檢測分析後得出爆炸性結論:殘片成分為:鋁85%、銅10%、錳5%,為鋁合金制品。

檢驗結果一出,立刻引發了全球冶金史專家的争議。

衆所周知,鋁是地球分布最廣的元素三大之一,但金屬鋁卻很難熔煉。1825年,丹麥化學家奧斯忒首次從無水氯化鋁中還原出幾毫克金屬鋁;1855年在巴黎工業博覽會,鋁首次作為商品出現,價格與黃金等同;1886年,美、法兩國科學家通過電解方式才将鋁的制取推向工業化。

三國戰将墓挖出穿越文物,引發全球争議,台媒:改變世界冶金史

金屬鋁誕生于19世紀,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産物,這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但公元297年(西晉元康七年)的周處墓中卻發現了現代科技産物,這一穿越文物的出現,無疑引起了世界轟動。

為謹慎起見,1958年,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再次對周處墓金屬殘片進行光譜定性分析,結論是:鋁(大量)、銅、鐵、鉛、錳、鎂、銀(以上少量),毫無疑問,這的确是鋁制品。

1960年,法國《機械與自動裝置雜志》刊載《兩千年前中國在晉朝已掌握了鋁合金》一文;1963年,蘇聯《高教通報》也刊載了《關于中國古代制得鋁合金》文章,全世界考古學家和冶金專家都在推測:1600多年前的中國人,究竟是怎樣提煉出鋁的?

三國戰将墓挖出穿越文物,引發全球争議,台媒:改變世界冶金史

有國外科學家認為,中國古代能夠利用水力鼓風獲得高溫,有可能是用火法直接還原了鋁礦物。

但最先提出質疑的,卻是部分中國專家,他們認為:“從技術發展史看,西晉煉出鋁不可能,是以鋁片肯定是後世混入”。著名考古專家夏鼐提出:在考古工作隊進入周處墓時,墓葬已遭多次盜掘,是以墓内有明顯的擾亂痕迹,尤其是殘片是從淤土中盡可能揀出來的,不能保證小塊鋁片一定不是後世的混入物。

三國戰将墓挖出穿越文物,引發全球争議,台媒:改變世界冶金史

夏教授的這種疑問并非不可能,埃及前王朝時期墓中就曾發現盜墓留下的玻璃串珠,廣西明朝古墓發現“瑞士手表”也屬此類情況。

不過,親曆周處墓考古發掘的南京大學羅宗真教授卻堅稱,周處墓兩次盜掘所造成的破壞均在淤土層之上,而殘片出土于淤土之下,出土時其表面有較厚的沉積物,色澤、組分、厚度相同, 表明殘片埋置時間很長,并非現代混入物。

三國戰将墓挖出穿越文物,引發全球争議,台媒:改變世界冶金史

自此,鋁殘片究竟是不是周處墓原有陪葬物,1700年前的中國古人究竟有沒有提煉金屬鋁的技術,成為了争議的焦點。

1983年,國際新礦物委員會确認了天然鋁的存在,而月球土壤中也發現了天然鋁質點,随後,純度在83%以上的天然鋁在中國廣西境内也被發現。

三國戰将周處的墓被發掘近半個世紀以後,有學者提出了新的觀點:既然天然鋁是存在的,那麼周處墓鋁殘片會不會也是大陸古人無意間獲得的天然鋁呢?

三國戰将墓挖出穿越文物,引發全球争議,台媒:改變世界冶金史

不僅如此,在上世紀70年代,美日兩國開展了火法煉鋁實驗,成功提煉出了純鋁。這同時間接印證了三國、西晉時期的古人用火法提煉鋁的可能性。

不過,時至今日,對周處墓金屬殘片究竟是後世混入,還是東吳、西晉煉丹術士無意獲得,亦或者古人原本就掌握了煉鋁之法,隻是因種種原因失傳,依然沒有定論。

三國戰将墓挖出穿越文物,引發全球争議,台媒:改變世界冶金史

大陸台灣媒體就傾向于後者,認為大陸古人是真的掌握了煉鋁之法,周處墓的出土文物,改變了世界冶金史。

對于這一争議,你怎麼認為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