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姜小青 | 傳統典籍大衆化是未來着力點

【編者按】

2016年,江蘇正式啟動“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拟用10年時間,編撰出版3000冊圖書,展現江蘇文化根脈。

2021年12月30日,《江蘇文庫》第四批成果釋出會召開。到目前為止,數百位專家學者已捧出740本著作。

在成果釋出會召開之際,我們專訪《江蘇文庫》六編主編,和公衆一起了解編撰出版背後的故事。

本期專訪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文脈編輯出版上司小組辦公室主任、《江蘇文庫·書目編》主編姜小青。

第四批編纂出版253冊,再度重新整理上新速度

86冊、184冊、217冊、253冊……這是一群“當代蕭統”與時間賽跑的上新速度。書目編、文獻編、精華編、方志編、史料編、研究編,六大編類背後的數百名學者團隊正持續發力。

姜小青 | 傳統典籍大衆化是未來着力點

△ 姜小青

從2018年開始,《江蘇文庫》每年都在持續上新。這一年,《江蘇文庫》首批成果86冊問世,這意味着三千典籍呈現蘇式文化空間的畫面越來越清晰。

2019年10月,《江蘇文庫》六編齊頭并進,推出成果184冊。其中,《江蘇藝文志》是當代116位專家學者14年研究和整理的心血,堪稱江蘇文壇上價值斐然、前所未有的“大案牍術”。

2020年12月,《江蘇文庫》釋出第三批成果,217冊新書齊亮相,收入稀見稿抄本數十種,極具文獻價值。

2021年12月,《江蘇文庫》再次上新,捧出成果253冊,延續了六編同步的良好編撰出版局面,使《江蘇文庫》的豐富性得以充分展現。

姜小青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截至2021年底,《江蘇文庫》共計出版740冊,收錄古代文獻1061種。其中,書目編37冊,文獻編189冊,精華編95冊,史料編154冊,方志編214冊,研究編51冊。

一批成果得到學術界肯定,多本新書已成“最佳注本”

江蘇文化底蘊深厚,典籍浩如煙海。“‘書目編’就是為了摸清江蘇文獻家底的。”姜小青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書目編”包括江蘇人寫的著作目錄、曆代寫江蘇的著作目錄以及江蘇藏的古籍目錄。目前已經出版的《江蘇藝文志》增訂本和《江蘇地方文獻志》,基本摸清了江蘇古代作家著述與江蘇地方文獻家底。“《江蘇藝文志》增訂本共13卷28冊,含索引1冊,共著錄著者29617人,著作85309種。《江蘇地方文獻志》分20類,著錄文獻6100餘種。”

姜小青 | 傳統典籍大衆化是未來着力點

△ 《江蘇文庫·書目編》

在《江蘇文庫》多年來的可持續出版中,一批整理與研究成果得到了學術界的充分肯定。據姜小青介紹,周勳初的《文心雕龍解析》将傳統文化現代化,具有很強的學術創新,被評價“是一部集研究、教學、普及于一體的綜合性學術論著”。許惟賢整理的《說文解字注》,被譽為“說文段注最佳讀本”,滕志賢整理的《詩毛氏傳疏》,因其整理深度,成為近年毛詩研究最重要注本之一。

姜小青向現代快報記者介紹,《江蘇文庫總目提要》編輯工作正與《文庫》圖書出版同步開展。“考慮到《文庫》體量超大,《總目提要》可能更便于讀者使用,目前我們已編印了前三批圖書提要,以後一年一輯。最終形成的《總目提要》,除了著錄《文庫》收錄的8000餘種江蘇地方文獻外,還将附錄《江蘇文庫未收書目及版本》。”

電腦、手機可閱讀《江蘇文庫》,大衆化傳播是未來五年着力點

2021年是“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承上啟下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江蘇文庫》編纂與出版交出完美的“期中答卷”,順利進入下半場。

“根據規劃,《江蘇文庫》未來每年将出版250冊至300冊。”姜小青透露,“十四五”期末,也就是“文脈工程實施方案”确定的時間,可基本完成“六編”中的“書目編”“方志編”“史料編”“研究編”,“文獻”“精華”兩編,也将在“十四五”末之後的兩三年内完成。

姜小青 | 傳統典籍大衆化是未來着力點

同時,姜小青還透露了一個好消息,目前《江蘇文庫》資料庫的一期工程和微信小程式均已完成。也就是說,現在完全可以通過PC端和微信小程式來閱讀《江蘇文庫》。

“這僅僅是一個開端,我們要把江蘇文化豐富的内容,通過數字化的手段、網絡化的傳播管道呈現出來、傳播出去,這才是我們數字化的目的。”在姜小青看來,通過資料庫平台來傳播“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和江蘇文化的發展脈絡,同樣也是未來五年的重要任務。“不得不承認,文獻是小衆的,但文獻所包含的很多觀念是可以大衆化的。比如,我們現在提起《論語》中的很多内容,未必一定按照原話,但《論語》中的很多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是以說,大衆化應該是在觀念的普及上,未必要拘泥于一字一句一書。”

姜小青希望,未來每個江蘇人,甚至是中國小生,都可以通過“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了解家鄉的文化文明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的貢獻,進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姜小青坦言:“将‘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大衆化甚至會比我們的前期工作更難,但是必須要做,因為這才是我們這項工程的最終意義。”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張然/文 趙傑 錢念秋/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