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滅亡之禍竟源于桂林?一場兵變如何将大唐推向深淵?

文/青禾

《新唐書》的編撰者之一,北宋著名大儒宋祁在論述唐朝的滅亡時,寫下一句話:“

唐亡于黃巢,而禍基始于桂林。

”這裡的桂林,指的是發生于公元886年的“桂林兵變”,也被叫作“龐勳起義”。

唐朝滅亡之禍竟源于桂林?一場兵變如何将大唐推向深淵?

龐勳平劇形象

龐勳起義遠沒有黃巢起義那樣名聲響亮,前後持續不過一年零兩個月,很多不熟悉唐史的人,估計都沒聽說過。那麼,

它又為什麼被認為是唐朝滅亡的導火索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捋一捋。

01.禍起南诏

要了解桂林兵變的始末,必得從大唐西南邊陲的小國南诏說起。

隋末唐初,雲南地區有六大部落,被稱為六诏,其中蒙舍诏位于六诏的南邊,也被稱為“南诏”。

唐朝從高宗在位起,一直到玄宗朝,都在和吐蕃激烈地争奪雲南地區的控制權。六個部落中,其他五诏紛紛依附吐蕃,隻有勢力最弱的南诏,堅定地站隊大唐。于是,到了盛邏皮一代,唐朝廷為了表示嘉獎,封他為台登郡王。

盛邏皮死後,他的繼任者皮邏閣繼續向大唐表忠心,不斷加強雙邊關系。大唐當然也給予南诏許多支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邏閣在唐玄宗的默許下,兼并其他五诏,迅速統一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诏王國。

唐朝滅亡之禍竟源于桂林?一場兵變如何将大唐推向深淵?

可惜在政治上,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皮邏閣借助唐的力量統一了雲南,南诏立國之後,跟大唐的關系卻十分微妙。南诏國存續的165年間(738年——902年),在大唐和吐蕃之間不斷反水,時戰時和,時降時叛。

公元859年南诏新君世隆繼位後,再次叛唐。世隆是個嗜血好戰的強勢君主,他幾乎每年都對唐發動戰争。唐懿宗鹹通四年(863年),南诏對當時屬于唐朝版圖的安南(今越南)發動全面進攻,再一次攻破交趾城,逼得唐軍退守嶺南。

後來唐軍在大将高骈的帶領下,大破南诏軍,将其驅逐出了安南都護府。但是唐朝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已經十分薄弱。

02.戍兵嘩變

在平定安南的戰争中,唐政府曾下令在徐、泗地區(今江蘇徐州、安徽泗縣地區)募兵兩千人進行馳援,并分出了八百人戍守桂州(今廣西桂林),按照約定,三年期滿後可以調回原籍。

那個時候,西南地區氣候濕熱,條件艱苦,之前朝廷對南诏用兵的時候,百姓們都深惡痛絕,甚至不惜自殘以逃避兵役。如今這八百将士奉命戍守,一心盼着三年期滿傳回家鄉。

可沒想到,

守了三年,又是三年,眼看已經在桂林駐紮了近六年了,當時的徐泗觀察使崔彥曾,卻以軍費不夠為由,要求大家再守一年。

兵士們再也不相信崔彥曾的鬼話,群情激奮之下,殺了都頭王仲甫,并推舉一向很有威望的糧料判官龐勳為首領,自行北上,一路向家鄉徐州而去。

嘩變初期,朝廷本來想采取安撫的措施,釋出诏令允許戍兵們回徐州,并且不追究罪責。于是龐勳等一行人,在經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時,各地政府非但沒有阻攔,還給他們提供補給,可以說是非常順利。

在将要達到徐州時,

龐勳等兵變的上司者們,開始跟大家夥兒攤牌了:

他們認為朝廷不過是在花言巧語欺騙他們,等到了徐州,肯定還是會收拾他們的,不如現在奮起反擊。

唐朝滅亡之禍竟源于桂林?一場兵變如何将大唐推向深淵?

于是,龐勳軍迅速攻占了宿州城,自稱“兵馬留後”,正式扯出了自己的旗幟。之後不久又攻下了徐州,俘虜了前上司崔彥曾,控制了江淮運輸線,切斷了朝廷的經濟命脈。

與此同時,各地百姓“父遣其子,妻勉其夫”,紛紛争起響應,起義隊伍越擴越大,最強盛時發展到20萬人。原本的一場小小的戍兵暴動,至此發展成為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03.兵敗身死

起義初期,政府軍節節敗退,形勢一片大好。當時的淮南節度使令狐绹,害怕龐勳向他的地盤進攻,主動提出幫助龐勳向朝廷請求節度使的職位。

龐勳被接連的勝利沖昏頭腦,心态有點飄了。他竟然真的不再向淮南用兵,坐等起好消息來了。他不顧謀士的勸告,“日事飲宴,驕奢淫逸”。當初跟他一塊舉兵的元老們,甚至開始“奪人資财,掠人婦女”。

而另一方面,朝廷正在積極地進行戰事準備,派遣了多路軍隊,向起義軍占領的各城發動進攻。龐勳這才反應過來自己上當了,趕緊抖擻精神應付戰事,中間也一度扭轉頹勢,跟朝廷軍互有勝敗

唐軍統帥康承訓及時調整了戰略部署,以骁勇善戰的沙陀騎兵為前鋒,打得起義軍節節敗退,不斷丢城失地。

唐朝滅亡之禍竟源于桂林?一場兵變如何将大唐推向深淵?

起義軍的宿州守将張玄稔,眼見官軍勢大,連夜召集心腹商量,很乖覺地向唐承訓送上了降書,并且和官軍一起合圍徐州,很快就攻陷了徐州。

龐勳在數次作戰失敗之後,也終于被沙陀騎兵擊殺,全軍覆沒。

04. 為什麼說“唐亡于黃巢,而禍基于桂林”?

龐勳起義開始于鹹通九年(868年)七月,結束于鹹通十年(869年)九月,曆時一年零二個月,看起來似乎并不怎麼起眼。但它就像被推倒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當時,南诏不斷騷擾邊境,朝廷為此調兵運饷,中原百姓承受着巨大的兵役和賦稅負擔,本來已經苦不堪言。

龐勳起義這麼一鬧騰,更是勞民傷财,深深動搖了李唐王朝的統治根基。《舊唐書·懿宗紀》記載:

“徐寇雖殄,河南幾空”

于是,龐勳起義後沒幾年,中原地區就爆發了更大規模的“王仙芝起義”(874年)和“黃巢起義”(875年)。彼時朝廷已經疲弱不堪,不得不借助地方勢力、少數民族勢力等進行鎮壓。

唐朝滅亡之禍竟源于桂林?一場兵變如何将大唐推向深淵?

起義倒是被鎮壓下去了,但在鎮壓起義中冒頭的各路勢力,又開始割據一方,成為朝廷新的威脅。最典型的就是朱溫和李克用。

朱溫在黃巢之亂中崛起,其後成為了大唐的直接終結者。

而李克用的沙陀部落,則是從龐勳之亂就開始崛起。李克用的父親朱邪赤心,在平定龐勳之亂中,帶領沙陀騎兵沖鋒陷陣,立下了汗馬功勞。唐懿宗為表嘉獎,特授予大同軍節度使﹐并賜國姓李﹐名國昌。

李克用又在平定黃巢起義中立了大功,被封晉王,此後長期割據河東。到了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一代,正式建立了後唐。

總之,從桂林一場小小的戍兵嘩變,到接連起伏的農民起義,再到尾大不掉的地方割據勢力,一步一步推着李唐王朝走向毀滅。

宋祁說“唐亡于黃巢,而禍基于桂林”,可以說是對“龐勳起義”很客觀的評價了。

參考資料:

01王貞平:《多極亞洲中的唐朝》;

02.呂思勉:《中國大曆史》

03.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

02.劉昫等撰:《舊唐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