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每個人都來自父母

父母來自祖父母

祖祖輩輩,開枝散葉

是閩南人極為重視的宗族觀念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不外乎有些許暫時走丢的“孩子”

至始至終都在

尋根問祖

的路上

唯有落葉歸根

才不負血脈中的傳承與責任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您貴姓,您是哪裡人?

關乎血脈的追問

博大精深的

姓氏文化

成了重要載體

它包含族譜家譜、祠堂、家訓家規、牌坊、墓等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為防止血緣關系紊亂而導緻家族瓦解

家譜清晰記載着

衍派傳芳、堂号和字輩

其中最顯而易見的

就展現在了

閩南人家的門楣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閩南人的姓氏大緻可分為三大來源

來源一,中原士族三次入閩

閩南十大姓

為主

來源二,唐以前的原住居民

閩越人

“藍、鐘、雷、盤”等

來源三,宋元時期

異族定居

閩南

“蒲、丁”等20多姓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每個宗族在遷徙和發展的過程中

不但衍生出

姓氏的支脈

也出現了不少

足以垂範于後世的賢才俊傑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可以這麼了解

衍派

就是

姓氏的發源或是支脈

傳芳

則是延續祖德,光宗耀祖的某種辨別

即使相同的衍派也有不一樣的傳芳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姓氏淵源

陳姓最早出自妫姓,相傳是舜帝的後代。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舜帝的後裔妫滿。武王把女兒太姬嫁給妫滿,封他為陳(河南淮陽)侯,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妨滿死後,谥号陳胡公,其子孫以國為氏,稱為陳氏。陳胡公的十世孫陳完,為避禍奔齊國,改姓田氏,數代之後裔孫竟當了齊國國王,史稱 “田氏代齊”,後被秦所滅。齊王建的次子桓改姓王,三子轸則跑到楚,爾後還做了楚國丞相,封颍川侯,遷入颍川,複改姓陳,故稱颍川為陳姓的發祥地。後來,陳轸的十世孫陳寔,漢桓帝時任太丘長,德高望重,故後世陳姓又多尊奉陳寔為颍川衍派之祖。如今

泉州城鄉陳氏人家建築物的門額橫匾镌刻着“颍川衍派”

,就是為了紀念祖源。

郡望

穎川

堂号

穎川堂、德星堂

堂聯

颍川世澤,太丘家聲

名高七彥,計出六奇

颍川衍派

、南湖衍派、南院衍派

南山衍派、官山衍派、太邱衍派、玉湖衍派

穎水傳芳

、飛錢傳芳、南院傳芳、碧石傳芳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談到林姓源流,要從太始祖比幹講起。比幹是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之叔,封于比,故稱比幹。族譜載,比幹乃黃帝第33世孫,有賢德,官少師。時纣王暴虐無道,微子去國箕子囚,國勢岌岌可危。比幹見狀痛心疾首地說:“主過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谏而不從且死,忠之至也。”于是抱定必死之志,連續三日進宮犯顔直谏。纣王問:“何以自恃?”比幹坦然答道:“善行仁義,是以自恃!”纣王惱羞成怒,遂起殺意,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說罷叫人把比幹的心挖出來。比幹遇難時,正妃妫氏(按:陳姓始祖胡公滿封陳之前,稱妫氏)甫孕三月,恐禍及,即攜婢女四人連夜出逃,避難于牧野(今河南衛輝),後于長林石室生下一男。此後不久,周武王滅商得天下,旌表比幹忠烈。

比幹

遺孤

因誕生于長林石室,被武王賜姓林,命名堅,封博陵公,食邑博陵。這便是

中國林姓之開族

。由于林堅生于長林,受封于博陵,地處古黃河之西,又稱西河,故林氏發祥地郡望為“西河”。如今,寓居海内外的林姓華裔,緬懷祖先,思念邦國,匾額總冠以“

西河世第

”。

西河

西河堂、孝感堂

九龍衍派,雙桂遺風

西河衍派、九龍衍派、金紫衍派、下邳衍派

九牧傳芳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早在上古時期,東周靈王有太子名晉,聰明早慧,未成年就已名聞諸侯。靈王廿二年(公元前550年),京師洛陽附近的谷、洛二水泛濫成災,威脅王宮,靈王準備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晉力陳不可,主張應像大禹治水那樣,順其自然,因勢利導。這本是一個好主意,但靈王聽不進,還将太子晉廢為庶人(黎民百姓)。《新唐書 宰相世系》記載“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谏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号曰王家,因以為氏。”如今,天下絕大多數王姓人,都尊奉太子晉為祖先。太子晉的後裔後來遷至山西、山東一帶,秦漢時分為太原、琅琊二望,這兩支後來發展成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至魏晉南北朝時再分為東海等望,隋唐及以後又分為中山、河東、河内、邺郡、開閩、三槐等王姓郡望支派,明清之後又開始播遷海外,目前遍布海内外的一億多王姓人,大都是

太子晉的後裔

。當然,王姓的來源除了太子晉這一支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支派。王姓的起源相當久遠,古時帝王的子孫多稱王子、王孫,其後人就有許多稱王氏。宋代史學家鄭樵在《通志 氏族略》中說:“京兆、河間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陳留者,舜之後,此妫姓之王;出汲郡者,王子比幹後,此子姓之王;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翊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阿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孫以王者之後,号曰王氏。”

太原郡

三槐堂、太原堂

陽明學術,逸少風流

三槐世澤,兩晉家聲

太原衍派

、開閩衍派

開閩傳芳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吳姓的起源悠久古老,

本姓姬

,是由黃帝族系繁榮發展後分衍而成的支裔。鄭樵《通志 氏族略》載:“泰伯封于吳,子孫以國為姓。”《姓氏急就篇》亦載:“周太王子太伯封吳,其後為氏。”也就是說,

吳姓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

。泰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亦即後來

周文王的大伯父

。《史記 周本紀》記載,古公亶父有三子,長泰伯,次仲雍,三季曆。季曆之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在泰伯卒後600多年,孔子才出生。孔子在《論語》中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這是他對泰伯這位曆史人物的崇高評價,認為泰伯的品德已到了至高的境界,這就是“至德”堂号的來源。到了漢代司馬遷作《史記》,列吳泰伯世家第一,是以後世子孫以“讓德傳芳”和“記首世家”為吳氏族望,榮耀千古,以垂祖澤。

延陵郡

延陵堂、三讓堂

延陵望族,延尉名官

平治世澤,至德家聲

延慶衍派、延陵衍派

讓德傳芳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相傳黃帝戰隸蚩尤于涿鹿(今河北),其第五子揮獻出他發明的弓箭,結果擊敗了蚩尤,于是黃帝就以長弓為姓,賜揮姓 “張”。

張揮便成了張氏的得姓始祖

。此事在《張氏統宗譜 得姓郡望》有記載:“吾張氏得姓者,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曰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于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獨最。”就是說,張姓得姓于黃帝之第五子揮。此後,張揮的後代世居清河郡,而“清河”則成了張姓的一大郡望。據考證,清河郡始設于漢高祖劉邦時代,《水經注》也稱:清河源于河南北部,流經河北由海河入海。現在包括泉州張姓在内的世界張姓族人均以“清河”為總郡望堂号,就是不忘先祖之地。《張氏譜圖》則稱“有四十三望”。現在,張氏在中國姓氏中是郡望最多的姓氏,說明其分布特别廣泛。

清河郡

百忍堂、清河堂

西都十族,金鑒千秋

九居世澤,百忍家聲

清河衍派、曲江衍派、鑒湖衍派、區江衍派

百忍傳芳、儒林傳芳

入閩派衍泉州

台灣及南洋許多張氏是來自福建,尤其是閩南泉州。但泉州的張氏,則有的來自河南,有的來自北方其他地區,入閩張氏始祖,前後時間不相同。例如,

晉代就有中原張氏族人入閩

;唐高宗總章年間,也有

随陳政父子入閩的張姓軍技随從

;唐僖宗中和年間,又有

河南固始張氏随“三王”入閩

,其中有位名叫張清溪者,王氏部将,入閩居漳州,南唐為漳州刺史,據明泉州解元李光缙《景璧集》記載,其後裔有一支分派泉州筍江。另據泉州《儒林張氏聯宗譜》(1996年版),是閩南張氏族譜最新考證的成果,記載了泉南張氏聚居地晉江張林“母鄉”的翔實曆史。該譜載:

泉南張林村,堂号“儒林”

。東晉末年(420年),劉裕既篡,有琅琊王郎中令張祎殉國,後子孫入閩,沿江而居,即居

晉江古陵之張林

。唐末光啟二年(886年), “泉人

張延魯率耆老迎王潮入泉

。時有張姓随王潮兄弟由河南固始入泉,并居同宗之張林。”

後泉之張姓尊延魯公為開閩始祖

,張林族裔以鏡齋公為開基儒林始祖。鏡齋肇基五季宋初,生九子,後裔分為九大派,今之子孫遍布海内外。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鄭姓源出于姬姓,系

周朝王室之裔

。鄭樵《通志 氏族略》載:“周厲王之少子,宣王之弟桓父友之後也。”《唐書 宰相世系表》記載:“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鄭,及韓滅鄭,子孫播遷陳宋之間,以國為氏。望出荥陽。”顧名思義,鄭氏的來源與鄭國有關。鄭國是由周朝王室分封而來的,史稱周宣王時,封幼弟姬友于棫林(今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姬友亦即

鄭桓公

。其後,鄭氏子孫在這一帶發展繁衍,世襲鄭公稱号,直到公元前375年,鄭國被南韓所滅而喪國失爵。亡國後的鄭國貴族散居于陳、宋之間,為紀念故國,便以國為氏,稱鄭氏。由于鄭姓主要發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帶,這裡曾是古代荥陽郡的管轄範圍,是以自古就有“

天下鄭姓出荥陽

”之說。鄭姓始祖鄭桓公之墓,至今仍完好儲存在荥陽,成為今之世界荥陽鄭氏祖墓。

荥陽

安遠堂、荥陽堂

系出望族,家傳詩教

尚書世澤,通德家聲

荥陽衍派,荥水衍派

早在西晉永嘉年間,也就是距今約1700年前,

河南荥陽鄭昭

就第一個進入福建,成為鄭氏入閩始祖。據《福建通志》記載,鄭氏為晉朝八姓(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入閩之一。鄭昭入閩是為了避亂,但在福建開基入業後,其後裔就以儒業緻顯,鄭露、鄭莊、鄭淑三兄弟,結廬莆田南山,構堂講學,發展教育,繁榮文化。宋代著名學者鄭樵和狀元鄭僑都是鄭莊的後裔。鄭樵,少年好學,築室夾漈山麓,因稱“夾漈先生”,修《通志》而聞名天下。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鄭樵的後裔有一支遷入泉州永春仙夾鄉,特以“夾漈”來命地名,已發展成為當地一大望族,并且早在明清就開始大量移居南洋,據在菲律賓編篡的《夾漈鄭氏族譜》記載,海外族人數量超過了本鄉人數。據

鄭芝龍

撰泉州石井本宗族譜序載,南安石井鄭氏之始祖,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光啟年間随王潮兄弟入閩,在南安繁衍發展。南安鄭氏,明清之際出了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

,收複台灣,名垂青史。此外,還有鄭氏随陳元光入閩開漳,其後裔亦聚居閩南一帶,蔚為巨族。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蘇姓為

上古帝王颛顼高陽氏之後

,以封地為氏。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是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蘇氏。第一個以蘇為姓的是昆吾的後代,封于蘇,其子孫以封地為氏。

武陵

嵋山堂

三蘇望族,五鳳功臣

眉山衍派、廬山衍派、蘆山衍派

武功傳芳、阜陽傳芳、理學傳芳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其他

姓氏

藜閣衍派、中山衍派、沛豐衍派

忠賢傳芳、彭城衍派、祿閣傳芳

弘農衍派、印塘衍派、芙蓉衍派、道南衍派

弘農流芳、四知傳芳、清白傳芳、關西衍派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瑤林傳芳、瑤林衍派、高陽衍派、太嶽傳芳

蓬山衍派、西花衍派、賜恩衍派、侍禦傳芳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龍山衍派、三省傳芳、沂水流芳

泗水流芳、魯國傳芳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河南衍派、吳興衍派、忠實傳芳

下邳衍派、金陵衍派

京兆衍派、東平衍派、會稽衍派

天水衍派、錦繡傳芳、冠豸傳芳

桃源衍派、漆園傳芳、禦墨錦秀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衍派:姓氏的源流

閩南曆史源遠流長,上下越千年。

閩南地區的開發,與曆史上中原和北方居民大量南遷緊密相關。

比如“隴西”、“太原”、“濟陽”……這些中原的地名,說明如今閩南主體居民是來自中原地區的移民。

星羅棋布的閩南村落,以地域和血緣為基礎,往往具有一定的家族性,這使其得以穩定發展。

但同一個姓氏,就算在同一個村莊,也會有不同的衍派。

比如閩南地區的蔡氏,就有濟陽衍派、莆陽衍派和青陽衍派。

傳芳:銘記的曆史

據了解,傳芳指姓氏中某個典型人物的德操、風範,或其足以垂範于後世的行為準則及赫赫聲望。

以楊姓為例,楊氏人家的牌匾上很多都寫的是“四知傳芳”,其典故出自大家都熟悉的東漢清官楊震“四知”的故事:楊震到東萊做太守,路過昌邑,過去曾受過楊震舉薦的昌邑知縣王密,夜裡揣着黃金來到楊震的住處,想送給楊震。

楊震拒絕,并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為無知者?”王密慚愧地回去了。

一個姓氏在遷徙和發展的過程中不但衍生出姓氏的支脈,也出現了不少賢才俊傑,或經曆了一些值得銘記的事,或遺存下一些珍貴的物件,許許多多佳文美談依然流傳至今。

傳芳相對于衍派而言更具有地域性,因為各地的傳芳不盡相同,即使相同的衍派也有不一樣的傳芳。

如永甯梅林村的李姓,有“沙堤傳芳”、“柱史傳芳”或“紫氣東來”之别。

門楣上的文化與歸屬

伍堡邱姓民居的門楣上寫的一般是“河南衍派”,蚶江石湖村郭姓門楣上寫的是“汾陽衍派”,錦尚謝厝謝姓民居的門楣上寫的則是“寶樹傳芳”。

曾姓源自“龍山衍派”,王姓門楣上最常見的要數“開閩傳芳”,還有董姓頗為有趣的“圈龍傳芳”。

它們不僅僅是門楣上的四個字,這是閩南人對宗族文化的傳承與認同,是不斷追求和延續包含血脈情緣的歸屬感。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下面是一些常見姓氏的衍派:

01 李--隴西衍派、梧桐衍派、沙堤傳芳、龍鳳傳芳

02 王--太原衍派、開閩衍派、開閩傳芳

03 張--清河衍派、曲江衍派、鍳湖衍派

04 劉--彭城衍派、祿閣傳芳

05 陳--颍川衍派、穎水傳芳、飛錢傳芳、南湖衍派、南山衍派、南院傳芳、官山衍派、太邱衍派

06 楊--弘農衍派、印塘衍派、弘農流芳、四知傳芳、清白傳芳、芙蓉衍派、道南衍派、關西衍派

07 趙--南陽衍派、天水衍派、夾馬傳芳

08 黃--紫雲衍派、燕山衍派、六葉傳芳、江夏傳芳、莆陽衍派

09 周、蘭--汝南衍派、蘆山衍派

10 吳--延慶衍派、讓德傳芳、延陵衍派

11 徐--東海傳芳

12 孫--樂安衍派

13 胡--安定傳芳

14 朱--沛國傳芳

15 高--渤海傳芳

16 林--西河衍派、九牧傳芳、九龍衍派、金紫衍派

17 何--廬江衍派

18 郭--汾陽衍派

19 鄭--榮陽衍派、荥水衍派

20 董--雁門衍派

21 蕭--八葉傳芳、鳳翼衍派

22 許--瑤林傳芳、瑤林衍派、高陽衍派、太嶽傳芳

23 傅--版築衍派、銀青衍派

24 曾--龍山衍派、三省傳方

25 呂--渭水流芳、河東衍派

26 蘇--眉山衍派、武功傳芳、阜陽傳芳、廬山衍派、理學傳芳

27 蔣--福全傳芳

28 蔡--忠惠傳芳、濟陽衍派、青陽衍派、齊陽傳芳

29 丁--蚊築傳芳

30 魏--钜鹿衍派

31 葉--南陽衍派、沈根傳芳、濑水衍派、古濑傳芳

32 潘--榮陽衍派、榮陽傳芳

33 田--紫荊傳芳

34 姚--吳興衍派、曆山傳芳

35 鄒--東魯名家

36 熊--江陵衍慶

37 康--京兆衍派

38 莊--天水衍派、錦繡傳芳、冠豸傳芳

39 侯--上谷家聲

40 邵--博陵衍派

41 尹--天水流芳

42 易--太原遺風

43 燈--南陽衍派

44 唐--晉陽衍派

45 卓--西河衍派

46 翁--始平衍派

47 簡--範陽衍派

48 洪--敦煌衍派、翁山衍派、三瑞傳芳

49 遊--邵安衍派

50 倪--千乘衍派

51 丘--河南衍派 忠實傳芳

52 蘭--汝南衍派

53 童--雁門衍派

54 江--淮陽衍派

55 嚴--天水鴻基

56 胡--安定傳芳

57 顔--魯國傳芳

58 肖--蘭陵傳芳

59 柯--南塘衍派、瑞鵲傳芳

60 邱--河南衍派、忠實傳芳

61 雷--馮翊流芳

62 溫--太原世弟

63 淩--冰清流芳

64 施--錢江衍派、臨濮傳芳、浔海衍派

65 藍--鳳仰中山

66 饒、巫--平陽四弟

67 杜--瀛洲衍派、京兆傳芳

68 廖--威武衍派

69 連--鳳阿傳芳

70 史--漂陽衍派

71 龔--武陵衍派

72 歐陽--錦江衍派、渤海衍派

73 謝--寶樹傳芳、金魚衍派

74 盧--範陽衍派

75 戴--琉瑭衍派

76 汪--六桂堂傳芳

77 辛--隴西衍派

78 阮--陳留傳芳

79 羅--豫章堂、枝江衍派

80 魏--钜鹿傳芳、钜鹿衍派 莆陽衍派

81 侯--上古家聲

82 易--太原遺風

一個姓氏一部曆史

“衍派”與“傳芳”

是人們祖脈與祖訓的由衷表達與認同

假如有人問你

閩南建築門楣上的字從何而來

我想你該能答出一二

南安姓氏|家門口的“衍派”“傳芳”,你們了解多少?

原創版權

參考文獻|《泉州百家姓源流》林少川等

來源:整編|泉州影像

出品 |泉州府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偷偷告訴你一個小秘密,經常點選轉發文章的朋友,冬天不會凍手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