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花八門的清朝刑罰老照片:圖3一點不能動彈,圖8是被淩遲的女犯

五花八門的清朝刑罰老照片:圖3一點不能動彈,圖8是被淩遲的女犯
五花八門的清朝刑罰老照片:圖3一點不能動彈,圖8是被淩遲的女犯

這張照片中的刑罰名為“打闆子”,這是古代最為常用的一種刑罰,就連在皇帝也會使用“庭仗”懲罰大臣以及後妃。雖然這種闆子橫着打的威力并不算大,打得少的也隻能對犯人起警示作用,但如果要打到幾十大闆,卻極有可能會将犯人打死甚至打殘。

五花八門的清朝刑罰老照片:圖3一點不能動彈,圖8是被淩遲的女犯

這張照片中的刑罰名為站籠刑,又被稱為“立枷刑”,這種刑罰可不僅僅是字面意義上的讓犯人站在牢籠中。這種站籠是被特别設計過的,上端的木枷會固定住犯人的頭部,而站籠的高度卻讓犯人無法正常站到地上。犯人在被關進站籠後,隻能用雙手以及腳尖固定自己。之後衙役會将犯人們暴曬在烈日下,很快就會缺水。為了延長犯人在站籠中的痛苦,衙役還會給犯人的腳下墊上磚塊,然後一塊塊抽走。在犯人的周圍是一群冷漠圍觀群衆。被固定在木架子上的犯人,這張照片由 E.H.Wilson在1899-1910年間拍攝的。畫面中的犯人雙手雙腿和頭部都被綁在木架子上無法動彈,随即就要被押赴刑場行刑。這樣的畫面在古裝劇中也有出現,犯人被固定在架子上由刑車押赴刑場。

五花八門的清朝刑罰老照片:圖3一點不能動彈,圖8是被淩遲的女犯
五花八門的清朝刑罰老照片:圖3一點不能動彈,圖8是被淩遲的女犯

清末蒙古地區關押的犯人,畫面中犯人的脖子上戴着一條粗重的鐵鍊。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蒙古地區的監獄多是木質結構,并不十分牢固,為了防止犯人越獄逃跑,就給犯人套着一個重重的鐵鍊。從照片中能夠看出,别說逃跑,就是正常的行走也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是能夠越獄也跑不遠。清末酷刑“半空馬步”。畫面中這個人并非是犯人,而是向攝影師示範這種的刑罰的。照片中他蹲在一個木架上,上身被卡在木架中,雙手被綁住,下身腳踩在木撐上。如果是真正的犯人,他的手腳都是要用繩子或者鐵索扣緊的。那樣的話就要一直保持這種痛苦的姿勢,無法動彈。

五花八門的清朝刑罰老照片:圖3一點不能動彈,圖8是被淩遲的女犯

這張照片中的犯人受到的刑罰名為木籠刑,犯人會被按照他們的罪行,關進一個特制的木籠中,不準吃喝,還會被不斷折磨到死。這種刑罰的起源并不是中國,而是中世紀的歐洲。據說這種木籠刑極得亞曆山大大帝喜愛,中世紀時歐洲更是随處可見這種木籠。

五花八門的清朝刑罰老照片:圖3一點不能動彈,圖8是被淩遲的女犯

清朝刑罰跪鐵索。跪鐵索顧名思義就是跪在鐵鍊上,畫面中犯人雙手被吊在一個木杆子上,膝蓋下放着一團鐵鍊。這種刑罰短時間内會讓犯人的血液循環受到影響,長時間則會損傷犯人的膝關節造成殘疾。《駱駝祥子》中的劉四爺就在清朝滅亡前跪過鐵索。

五花八門的清朝刑罰老照片:圖3一點不能動彈,圖8是被淩遲的女犯

清末女犯人淩遲處決現場。淩遲是中國古代最為殘忍的刑罰之一,千刀萬剮說的就是這種刑罰。這種刑罰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其名稱形成于遼金時期,一樣延續了一千多年,直到1905年清朝才廢除這種刑罰。這種刑罰之是以殘忍,是因為行刑者并不會直接殺人犯人,而是一刀刀割,直到最後一刀才會使犯人斃命,可謂殘忍至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