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刺客列傳一群‘販夫走卒’,告訴我們史書不是帝王将相專屬

說到史書,随便一個朋友都可以說出來好幾本,但最權威的還是清代乾隆年間統納的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裡面,《史記》為首,記載了三皇五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曆史,被近代文學教父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刺客列傳一群‘販夫走卒’,告訴我們史書不是帝王将相專屬

圖1|正版史記

相信細心的朋友就會發現,史記和其他史書還是有一定差別,除了成書早,後來者多仿其風格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能從太史公的筆下看到"販夫走卒"的影子,而記載他們的這篇資料就叫《刺客列傳》。

裡面五個人物,五種不同背景,一樣的勇氣,一樣的有血有肉。從《戰國策.魏策四》記載的一段史料也可以看出一二: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

上面文獻裡提到的三個刺客,除了要離之外都是《刺客列傳》裡的主人公,他們在做刺殺任務的時候,天上都生出了異象。和劉邦母被龍淫而生,袁世凱稱帝之前洗澡掉下龍鱗一個道理,古代講究名正言順,大凡偉人出世,非尋常事物發生時,必然會發生這些現象來證明這件事抑或這個人的與衆不同。

刺客列傳一群‘販夫走卒’,告訴我們史書不是帝王将相專屬

圖2|刺殺任務時天生異象

而這些刺客的與衆不同,在太史公的筆下,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大義。不信你看:曹沫乃魯人,因感念魯莊公的知遇之恩,于是在齊魯會盟上脅迫齊桓公歸還齊國侵占的領土,這不是為臣忠君之義?吳人專諸,因為和伍子胥交好又受到公子光的優待,之後幫助伍子胥和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這不是朋友之義?豫讓是春秋末期晉國人,因為受到智伯賞識,智伯死後,一直伺機報仇,連被刺殺的趙襄子都被其感動,斬衣角讓他報仇,這不是真正的士為知己者死?後來的聶政幫助嚴仲子刺殺南韓宰相俠累,不負朋友之義;母親死後再幫朋友報仇,這是事母至孝;最後舍身成仁時為了不連累姐姐自己毀容,這無論從哪個方面都能看出他的孝義;而刺客列傳的最後一人,就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荊轲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這是個悲傷的故事,圖窮匕見終隻是現,還是沒有插入秦王身體,最終荊轲和副手高漸離都死于秦王宮,成全了他和太子丹的朋友之義。這些種種,皆是人間大義,在太史公的筆下,非常鮮明的表現了出來。

刺客列傳一群‘販夫走卒’,告訴我們史書不是帝王将相專屬

圖3|刺客列傳,五名俠士,五個重義忠義

可以說他們是唯一非王侯将相而單獨被列入史書的特殊人物,扶弱拯危、不畏強暴,為達行刺目的置生死于度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他們是為君為友,隻要能對得起自己心中之義,必九死不悔。他們勇氣如豐碑,激勵後世千年;他們行刺如利劍,告訴世人天子之怒外,還有士之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王權之上,尚有利劍,天子若何?仍需敬畏!

他們這種精神,不管是這些刺客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還是太史公所處的西漢中期,抑或兩千年後的今天,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北宋著名詞人蘇轼在《留侯論》裡也曾提到:

古人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對照此五位,他們完全能稱得上蘇轼筆下的豪傑之士。而這五位俠客,始于春秋初期的曹沫,終于戰國末期的荊轲。五百年間,五個壯士,幾乎囊括了整個春秋戰國。同時也差不多囊括了那個年代的大江南北:從周禮盛行的齊魯(曹沫),到表裡山河的三晉(聶政,豫讓),再到魚米之鄉的吳越(專諸),最後到慷慨悲怆的燕趙(荊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

刺客列傳一群‘販夫走卒’,告訴我們史書不是帝王将相專屬

圖4|蘇轼稱贊豪傑的《留侯論》

同時惜字如金,古來著史第一人的太史公,收錄這五個”販夫走卒“的事迹除了傳頌他們精神之外,還有一層更深的意思,就是倡導複仇與反抗,打破專制,不屈服于淫威,同時這也符合春秋戰國時期“士”的精神。而他本人在漢武帝時期曾為李陵求情而身陷囹圄,是以在其所著史記裡也有這種意思,這是一種文化複仇。此篇裡齊桓公為諸侯霸主,曹沫卻敢于威逼其歸還土地;專諸為打破王僚的專制,實作伍子胥的抱負,不惜藏匕首于魚腹等等,皆有此意。

其雖将他們記錄在列傳裡,且五人并為一傳,但全傳“逐段脫卸,如鱗之次,如羽之壓,故論事則一人更勝一人,論文則一節更深一節”(吳見思《史記論文》),也可見太史公對其精神的鐘愛!

而記錄他們的列傳,唐司馬貞《索隐》雲:“列傳者,謂叙列人臣事迹,令可傳于後世,故曰列傳。”張守節《正義》雲:“其人行迹可序列,故雲列傳。”

但這裡除了曹沫為魯将外,其餘四位都是“販夫走卒”。是以太史公在記錄人臣事迹的列傳裡,收錄這五個刺客的事迹,也可以表示太史公對他們這種精神的肯定!

刺客列傳一群‘販夫走卒’,告訴我們史書不是帝王将相專屬

圖5|《史記.索隐》

正因為他們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其事迹才得以讓太史公收錄,使之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不是王侯将相而單獨列傳的少數幾個人,這在中國浩瀚的幾千年裡,都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存在。其對于研究先秦至于漢初的門客、豪族、遊俠、基層統治、文化風尚、生死觀念都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不管他們成功失敗,對于後世都影響巨大!“自曹沫至荊轲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明也。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我們今天也時常聽聞藏匕首于魚腹、圖窮匕見,也時常聽人說“士為知己者死”,卻不知道這隻是出自于豫讓這個刺客之口,卻不知道背後隐藏這麼動人的五個故事。

曆史不是帝王将相專屬,“販夫走卒”也可以書寫曆史,太史公将他們五個人的名字寫下來,作為一柄劍,懸在了後世掌權者的頭顱。

以上僅為一家之言,如有錯誤希望大家及時指出,版權為日月千年依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參考文獻《戰國策.魏策四》、《史記.刺客列傳》《史記.索隐》、《史記.正義》、《史記論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