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刺客列传一群‘贩夫走卒’,告诉我们史书不是帝王将相专属

说到史书,随便一个朋友都可以说出来好几本,但最权威的还是清代乾隆年间统纳的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里面,《史记》为首,记载了三皇五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被近代文学教父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刺客列传一群‘贩夫走卒’,告诉我们史书不是帝王将相专属

图1|正版史记

相信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史记和其他史书还是有一定区别,除了成书早,后来者多仿其风格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能从太史公的笔下看到"贩夫走卒"的影子,而记载他们的这篇资料就叫《刺客列传》。

里面五个人物,五种不同背景,一样的勇气,一样的有血有肉。从《战国策.魏策四》记载的一段史料也可以看出一二: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上面文献里提到的三个刺客,除了要离之外都是《刺客列传》里的主人公,他们在做刺杀任务的时候,天上都生出了异象。和刘邦母被龙淫而生,袁世凯称帝之前洗澡掉下龙鳞一个道理,古代讲究名正言顺,大凡伟人出世,非寻常事物发生时,必然会发生这些现象来证明这件事抑或这个人的与众不同。

刺客列传一群‘贩夫走卒’,告诉我们史书不是帝王将相专属

图2|刺杀任务时天生异象

而这些刺客的与众不同,在太史公的笔下,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大义。不信你看:曹沫乃鲁人,因感念鲁庄公的知遇之恩,于是在齐鲁会盟上胁迫齐桓公归还齐国侵占的领土,这不是为臣忠君之义?吴人专诸,因为和伍子胥交好又受到公子光的优待,之后帮助伍子胥和公子光刺杀了吴王僚,这不是朋友之义?豫让是春秋末期晋国人,因为受到智伯赏识,智伯死后,一直伺机报仇,连被刺杀的赵襄子都被其感动,斩衣角让他报仇,这不是真正的士为知己者死?后来的聂政帮助严仲子刺杀韩国宰相侠累,不负朋友之义;母亲死后再帮朋友报仇,这是事母至孝;最后舍身成仁时为了不连累姐姐自己毁容,这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能看出他的孝义;而刺客列传的最后一人,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荆轲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图穷匕见终只是现,还是没有插入秦王身体,最终荆轲和副手高渐离都死于秦王宫,成全了他和太子丹的朋友之义。这些种种,皆是人间大义,在太史公的笔下,非常鲜明的表现了出来。

刺客列传一群‘贩夫走卒’,告诉我们史书不是帝王将相专属

图3|刺客列传,五名侠士,五个重义忠义

可以说他们是唯一非王侯将相而单独被列入史书的特殊人物,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行刺目的置生死于度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他们是为君为友,只要能对得起自己心中之义,必九死不悔。他们勇气如丰碑,激励后世千年;他们行刺如利剑,告诉世人天子之怒外,还有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王权之上,尚有利剑,天子若何?仍需敬畏!

他们这种精神,不管是这些刺客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还是太史公所处的西汉中期,抑或两千年后的今天,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在《留侯论》里也曾提到: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对照此五位,他们完全能称得上苏轼笔下的豪杰之士。而这五位侠客,始于春秋初期的曹沫,终于战国末期的荆轲。五百年间,五个壮士,几乎囊括了整个春秋战国。同时也差不多囊括了那个年代的大江南北:从周礼盛行的齐鲁(曹沫),到表里山河的三晋(聂政,豫让),再到鱼米之乡的吴越(专诸),最后到慷慨悲怆的燕赵(荆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刺客列传一群‘贩夫走卒’,告诉我们史书不是帝王将相专属

图4|苏轼称赞豪杰的《留侯论》

同时惜字如金,古来著史第一人的太史公,收录这五个”贩夫走卒“的事迹除了传颂他们精神之外,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就是倡导复仇与反抗,打破专制,不屈服于淫威,同时这也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士”的精神。而他本人在汉武帝时期曾为李陵求情而身陷囹圄,所以在其所著史记里也有这种意思,这是一种文化复仇。此篇里齐桓公为诸侯霸主,曹沫却敢于威逼其归还土地;专诸为打破王僚的专制,实现伍子胥的抱负,不惜藏匕首于鱼腹等等,皆有此意。

其虽将他们记录在列传里,且五人并为一传,但全传“逐段脱卸,如鳞之次,如羽之压,故论事则一人更胜一人,论文则一节更深一节”(吴见思《史记论文》),也可见太史公对其精神的钟爱!

而记录他们的列传,唐司马贞《索隐》云:“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张守节《正义》云:“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但这里除了曹沫为鲁将外,其余四位都是“贩夫走卒”。所以太史公在记录人臣事迹的列传里,收录这五个刺客的事迹,也可以表示太史公对他们这种精神的肯定!

刺客列传一群‘贩夫走卒’,告诉我们史书不是帝王将相专属

图5|《史记.索隐》

正因为他们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其事迹才得以让太史公收录,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不是王侯将相而单独列传的少数几个人,这在中国浩瀚的几千年里,都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存在。其对于研究先秦至于汉初的门客、豪族、游侠、基层统治、文化风尚、生死观念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不管他们成功失败,对于后世都影响巨大!“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明也。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

我们今天也时常听闻藏匕首于鱼腹、图穷匕见,也时常听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却不知道这只是出自于豫让这个刺客之口,却不知道背后隐藏这么动人的五个故事。

历史不是帝王将相专属,“贩夫走卒”也可以书写历史,太史公将他们五个人的名字写下来,作为一柄剑,悬在了后世掌权者的头颅。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如有错误希望大家及时指出,版权为日月千年依旧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战国策.魏策四》、《史记.刺客列传》《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史记论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