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時候,一個男子如果想要進京為官的話,普通人就隻能通過科舉的方法了,最後被定下來的狀元就可以順利地開始自己的仕途了。不過誰會是這個狀元,也不一定就是看他的文章到底寫得好不好的,有的時候也是會有一些比較例外的情況的,就比如說康熙的時候,就有一個叫鄧鐘嶽的人,能夠最後成為狀元可是跟他的實力一點關系都沒有,反而他的文章水準還有些糟糕。

鄧鐘嶽在會試的時候,他的成績就有些不太好,當時的考官看了一眼他的試卷,頓時就給了一個嫌棄的眼神,還說讓他三年以後重新來過吧。可偏偏有一個叫徐陶璋的考官看到了他的試卷,并且還被他的一手好字給吸引到了,不過這位姓徐的考官本來也就是對書法有些研究的,自然是很清楚鄧鐘嶽的字寫得到底好不好了,是以他最後就和其他的考官們商量了起來。
這些考官們為了打賭鄧鐘嶽最後到底能不能夠上榜,還真的就讓他順利得到了殿試的環節,看來他的實力不怎麼樣,運氣值卻是爆棚呢,本來就已經是要被出局的結果了呢。等真的到了殿試的時候,他真的是使出自己渾身的才華最後也還是排名不怎麼樣,這個時候,徐陶璋又站出來為他重新說話了,難道說這兩個人之間是有什麼蹊跷嗎,難道中間存在賄賂嗎。
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就是因為康熙對于好的書法特别的喜歡,而徐陶璋正好特别的了解這個事情,是以就每次都要為鄧鐘嶽站出來開路。每次有别的考官不同意鄧鐘嶽的時候,他都會拿康熙喜歡書法這件事情為理由對大家進行洗腦,畢竟這個時候的皇帝已經快70歲了,還是很有必要迎合一下他的個人喜好的,其他人聽完之後,也都覺得很有道理,也就真的信了他了。
是以,鄧鐘嶽的試卷就真的以前十名的名義被送到了康熙的跟前,并且還就是因為字的原因成為了第一名,康熙還說文章真的是不怎麼樣,但是字寫得真的是太優秀了。而康熙都已經是一個上了歲數的老頭了,自己喜歡什麼就要幹什麼,有誰敢說一句不同意的話嗎,最終鄧鐘嶽就這樣稀裡糊塗的成為了這次考試的狀元,開始了他自己的官途。
而鄧鐘嶽在有了官職之後,人們對于他做事的風格和态度也是特别誇贊的,本來在12年之前他就該去進京考試的,可是為了維持自己家的生活,他再等到自己的弟弟妹妹們長大了以後才開始為自己考慮了起來,是以他在自己的位置上也一直都保持着一貫的原則,在将近30多年的官場中,基本上不會有人說什麼關于他的不好,最後他還慢慢地走到了吏部侍郎的位置上。
因為自己的這個狀元來的這麼不容易,是以他在以後主持科舉考試的時候,也會對那些考生的情況加以了解,并且再做出自己的選擇,他一直都覺得如果要是碰到家中實在貧困的人,就應該給他一個機會,要不然就太不近人情了,而且他也确實有這麼做過,看來,鄧鐘嶽能夠當上這個狀元也是有一部分用自己的好人品換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