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門醒獅,作為一門傳統藝術活躍當地,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逢年過節,不少地方都會邀請醒獅隊助慶,場面十分熱鬧。2010年6月,鬥門醒獅被列入珠海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鬥門醒獅已有數百年曆史占據珠海傳統民間文化重要地位
鬥門民間醒獅活動最早出現在明朝中葉,起源于蓮溪的紅星、中心、東安等鄉村,在珠海傳統民間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鬥門人民群衆逢年過節、喜慶典禮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動之一,也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祥和歡樂的象征,同時也成為港澳同胞、海外僑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鬥門醒獅普遍融國術、舞蹈、音樂為一體,屬于中國南派醒獅藝術。它分為單獅、雙獅和群獅表演,多以三星鼓點、七星鼓點、七星與三星混合鼓點作指揮。每頭獅子由獅頭、獅尾兩人合作完成,舞法有獅子出洞、上樓台、樁陣、闆凳等。
在鬥區城鄉,不少地方都有醒獅隊,長期以來,這些隊伍不但活躍于本區,而且活動範圍擴大到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有的醒獅隊還多次在省、市的表演或比賽中取得好成績。2005年,經廣東省龍獅協會的準許,鬥門區設立了珠海市首個“廣東省龍獅訓練基地”。雖然是民間機構,但也标志着鬥門的醒獅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如今,鬥門已有32隊醒獅隊,隊員多達600多人,鬥門還有一位全市唯一的龍獅一級教練員和國際級裁判員。
傳承人開班授課傳承醒獅文化鬥門醒獅傳承人陳柏堅,1988年跟随梁發成師傅學藝,學習傳統醒獅;1995在鬥門縣體校傳授傳統醒獅;1997年組建鬥門縣國術健身館傳授傳統舞獅及高樁舞獅;2000年成立鬥門區中堅龍獅國術館;2005年成立鬥門區羅梁體育會教授國術和醒獅。2012年,陳柏堅被列入珠海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醒獅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大學專業學習國術的陳柏堅,畢業後偶然接觸到醒獅,發現兩種是融彙貫通的,而醒獅更加歡快喜慶于是深深愛上。“醒獅的步法有馬步、弓步、虛步、開合步等,與國術步法形似。”陳柏堅表示,醒獅和國術兩者結合,将醒獅“靜如靈貓伺鼠出穴,動如猛虎擒羊靈活”的精髓展現得淋漓盡緻。這些年,陳柏堅招收了衆多入室弟子,提供技術、物質、精神等支援,不斷鼓勵徒弟開館弘揚。同時,他也在學校開班授課,積極傳承醒獅文化。春節期間,陳柏堅還帶隊參與了多次春節和元宵的藝術巡遊醒獅表演,讓醒獅文化深入民心。
出品:珠海市鬥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羊城晚報珠海全媒體傳播中心策劃:吳國頌
統籌:楊雪薇拍攝及制作:楊雪薇、鄭達、錢瑜、楊楚滢、朱嘉樂、文藝
文案:楊雪薇翻譯:趙友斌、楊楚滢、朱嘉樂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