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年,随着第一批創業先鋒的相繼逝去,三國鼎立的局面也逐漸失衡,曹魏将成為最後的赢家。
然而在這個節骨眼上,曹魏内部卻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兩個輔政大臣之間的奪權行動。魏明帝英年早逝,沒有留下子嗣。不得已,隻能立自己的養子曹芳為太子,并以司馬懿和曹爽為輔政大臣。

曹爽打壓異己,任人唯親,為之後的禍患埋下了伏筆
曹爽本人為人驕橫,卻又沒什麼本事,根本沒有其祖輩的才能。在曹芳即位以後,曹爽憑借着自己宗室的身份,對原來的朝廷老臣大加打壓,司馬懿更是被他明升暗降,收去了他的軍權。
而對于他的那些狐朋狗友,曹爽則是大加封賞,将這個朝堂俨然當成了他的私人地盤。更誇張的是,曹爽為了替自己增加威望,前去征伐蜀漢,卻沒打過,平白消耗了曹魏的國力。
是以,曹爽攝政期間,無論是朝堂内部,還是民間,對其怨氣都頗深,這為他後面高平陵事變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高平陵事變當天,曹爽攜帶天子曹芳出城前往高平陵擊敗魏明帝,司馬懿趁機說服太後,掌控了整個洛陽城,并發文讨伐曹爽。
此時的曹爽,身攜天子,又有許昌為後盾,完全能夠絕地反擊。可惜,曹爽之前的一舉一動都已經說明了他不僅沒什麼自己的想法,還猶豫不決,否則也不至于放任司馬懿“頤養天年”。
司馬懿也深知曹爽的性格特點,于是以洛水為誓,承諾可以保曹爽富貴一生。果不其然,曹爽收到了司馬懿的承諾後,就投降了。
随後,司馬懿違背諾言,誅殺曹爽三族,曹魏政權徹底落入了司馬家族手中。
曹爽手持天子,為何向一個隻控制京城的司馬懿投降?
高平陵事變中的曹爽,他手上掌握着天子曹芳,又有許昌和大司農桓範這個掌握全國糧草的後盾在手,可謂是名正言順,兵多将廣。
而司馬懿手上僅有三千死士,盡管他掌握了整個洛陽,但是洛陽城中能夠主次大局的僅有一個太後,且洛陽也完全是一個孤城。
那麼曹爽究竟為何向司馬懿投降呢?
一、曹爽的能力早已展現無遺,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屬難辦
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在是一門技術活。東漢末年,局勢瞬息萬變,挾天子以令諸侯之人不在少數,但卻隻有曹操成功了,董卓和袁紹皆身敗名裂。
而曹爽雖然也是曹家人,但是他的能力和曹操可就相差遠了。在此之前,曹爽身為輔政大臣,掌握了諾大的權力以後,就開始迷失自我,打壓異己了。如果真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步,按照曹爽的品性,他估計就直接自己篡位了,還提什麼挾天子呢?
二、曹爽近些年來的所作所為早已惹得衆人不快,眼下危局當頭,如何服衆?
司馬懿那邊,借用的是郭太後的名号。此前曹爽得勢,一方面聽從何晏的建議,将郭太後遷到永甯宮,得罪了郭太後;另一方面,曹爽對魏明帝時期的一幹重臣,一再打壓,得罪了不少人。
對于曹爽的這些行為和舉動,明眼人都看在眼裡,哪怕曹爽真的退居許昌,徐徐圖之,其他人會心甘情願被曹爽剝削嗎?
三、司馬懿的許諾
自家人知曉自家事,曹爽對自己的能力,應該是了解的。是以,當司馬懿承諾,隻是削去他的官職,可保其一世富貴之時,曹爽很快就動搖了。
事實上,司馬懿的這個條件對于有野心的人來說,根本不值一提,做慣了權臣的人,會甘心做一個富家翁嗎?
可偏偏曹爽就動心了,這也從側面驗證了曹爽的胸無大志。
結束語
曹爽的優勢看似很大,實際上可操作性卻不高,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曹爽,能力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