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是清朝一系列政策導緻了中國落後于西方,也是因為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再加上滅國的時候,曆史上首次被洋人欺負的一點兒脾氣沒有,是以很多人都把清朝永久地釘在了恥辱柱上,認為沒有清朝的黑暗統治,中國會一直是世界強國,經濟也不至于倒退那麼厲害。那麼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

在我看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僅把中國落後于西方國家完全歸責于清朝,那對于清朝來說是不公平的。我認為中國落後西方的原因是封建制度導緻的,如果真要歸在哪個朝代身上,可以說是明清兩朝一起經營的結果。
大多數人都以為“閉關鎖國”這種鬼辦法是清朝皇帝首創,其實這樣措施在明朝時就已經實施起來了。在土木堡事變之前,西方大規模肆虐的黑死病差點把歐洲人都送走了,是以經濟各方面的都不如明朝,但是早期文藝複興埋下的思想種子,已經注定了西方要開始崛起了。土木堡事變之後,歐洲的黑死病也進入了末期,存活下來的人在人文主義思想的 加持下,開始着手建設先進的文明,再來看看中國這邊,從土木堡皇帝被俘開始,内部集團争權奪利,皇帝們更是一個比一個行事詭異,僅憑一些能臣推動改革來穩住當時的政局。
到了明朝晚期,大明王朝已經因為無休止的黨争無可救藥,整個國家停滞不前,民生凋敝。而西方已經基本完成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誕生了公司制度、産生了股票等新型金融市場雛形,科技方面出現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等這些揭開新紀元的科學家。軍事方面,中國仍然推崇冷兵器,而西方的火器已經是士兵們的必備武器,而且還在不斷發展中。
其實在明朝中後期,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明朝統治者包括後來的清朝統治者迅速将這種萌芽扼殺在了搖籃裡,極力宣傳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
雖說在明朝時中西方的對比已經出現了逆轉,大明王朝已經開始落後于西方,但是這差距還不是很大,而對于中西方差距不斷拉大這個事實,清王朝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所謂的“康乾盛世”時,西方已經進入了工業革命時代,說個事實就更直覺了:乾隆帝和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是同一時代的人。西方在不斷地解放思想時,中國在大推文字獄、八股文,借以禁锢國民思想;西方在工商業不斷發展時,清政府仍然在重農抑商,推崇小農經濟,閉關鎖國,推行“一口通商”的害國害民的經濟政策。
到了清朝中後期,可以說經濟、制度、思想已經全面落後于西方,中國大衆無知到什麼程度,第一次鴉片戰争打完,道光帝居然還在問臣子英國在哪裡,當得知英國國王是個二十幾歲小姑娘時,居然幻想着這樣年紀的女子就應該早早送入大清後宮,就可以避免中英戰争了。
話說落後就要挨打,不接受新興思想,隻會導緻越來越落後,所清中後期任憑誰坐上這皇帝位,推行新政也好,勤政也罷,都救不了這搖搖欲墜的王朝。以至于大清最後的50年,成了中國屈辱的50年,打仗打不過别人,談判也沒有話語權,不斷割地賠款求取片刻的安甯。常說,“量變引起質變”、“厚積而薄發”,可能在乾隆時期,中國還是所謂的世界強國,但是西方由于前期的積累,在某個時刻一舉趕超了中國,但要說中國落後于西方,确确實實是明清兩朝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