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津湖戰役時,該師政委下令将繳獲的軍毯剪成小塊,立下大功

1950年11月27日是志願軍曆史最悲壯的日子,這一天長津湖戰役正式打響。志願軍第九兵團在司令員宋時輪(開國上将)的指揮下,和美軍的精銳部隊進行了一場生死較量。這一場偉大的戰役,我軍在酷寒之中,和敵人較量了近一個月。戰役的結果是我軍重創美軍精銳陸戰一師,并且全殲美軍的北極熊團,而且收複了三八線以北東部的廣大地區,可以說是一場相當重要的戰役。

長津湖戰役時,該師政委下令将繳獲的軍毯剪成小塊,立下大功

但是志願軍第九兵團傷亡也慘重,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28954人,凍死4000餘人,傷亡總數達到了5.2萬餘人。當時第九兵團一共有 三個軍12師,大約15萬,此次戰役就損失了近三分之一,可以說損失慘重。

志願軍第九兵團是三野第九兵團,這一支部隊是華東的勁旅,在華東戰場上連續打敗不少國軍精銳部隊,其中不乏美械裝備的國軍,當時的傷亡也沒有這麼大。但是長津湖戰役中,九兵團可以說損失慘重,當然了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凍死凍傷的占了32954人,這些非戰鬥減員占了63%還要多。

也就是說當時的嚴寒讓非戰鬥減員相當嚴重,其實這也可以了解,怎麼說呢?志願軍第九兵團,是三野的精銳部隊,1950年11月才改稱志願軍第九兵團,原來是三野第九兵團,是粟裕手下的精銳部隊,這一支部隊是攻台的主力,他們當時主要任務是為了收複台灣而準備的。

長津湖戰役時,該師政委下令将繳獲的軍毯剪成小塊,立下大功

當時在北韓戰場上第一次戰役結束不久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就調整了軍事部署集結重兵,東西齊頭并進,準備在鴨綠江會師,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此時決定集中志願軍主力在西線殲敵。

但是東線的防禦任務就落到了第42軍身上,但是東線的敵人是美軍的第十軍和南韓的第一軍團,人數十餘萬,特别是美軍第十軍下轄的陸戰第一師和步兵第七師是精銳,42軍根本不可能獨自抵擋這一股敵人,一旦防線被美軍突破,那後果不堪設想。

在這樣的情況下,志願軍第九兵團,緊急入朝作戰,其實選擇第九兵團是有原因的,這是一支善于打硬仗的部隊,當時第九兵團下轄3個軍,第20軍前身是華野一縱隊,由是閩東遊擊的紅軍改編,擅長縱深穿插。26軍是魯中軍區改編而成,該軍擅長防守,27軍是由膠東子弟組成,擅長攻堅。将這一支兵團調入北韓,偉人的意圖很明顯。

為了讓第九兵團更好地發揮作用,偉人在1950年11月5日特意緻電彭德懷:

江界、長津方面應确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為方針。爾後該兵團即由你處直接指揮,我們不遙制。九兵團之一個軍應直開江界并速去長津。

長津湖戰役時,該師政委下令将繳獲的軍毯剪成小塊,立下大功

可以看出來當時第九兵團任務重大,而且偉人用了一個速去長津,這留給第九兵團準備的時間根本不足,接到指令的宋時輪,也沒有耽擱,直接指令第20軍第89師作為先頭部隊入朝,而且在長津湖戰役中,第九兵團12個師中,隻有第89師凍死凍傷的人數最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繼續向下看。

當時89師接到指令後,全師一萬多官兵直接分成5列火車從山東兖州出發,向東北開進,由于時間緊迫,戰前動員的指令都是在火車上進行的,經過幾個晝夜才到達東北,随後這一支部隊開進了北韓,在長津湖戰役中,第九兵團整體損失相當嚴重,特别是凍死凍傷的非戰鬥在減員,更加厲害。

可是這個先頭部隊第89師總體上凍傷的人數400多人,雖然這個數字在我們看來也不少,但是可其他兄弟部隊一比這個傷亡就少了很多。按理說同屬于第九兵團,而且第89師還是作為9兵團的先頭部隊,為什麼他們的凍傷人數會這麼少呢?其實這多虧了一個人,正是因為這個人的存在,才使得整個第89師在長津湖戰役中,凍傷凍死的人數大為減少。

他就是時任89師師政委的王直!

長津湖戰役時,該師政委下令将繳獲的軍毯剪成小塊,立下大功

王直将軍在1932年參加了紅軍,從此為革命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在土地革命時期他參加了蘇區反圍剿,後來留在南方堅持了三年的遊擊戰争。等到全面抗戰爆發,南方的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王直就在新四軍中任職。

解放戰争時期曆任王直先後擔任華東野戰軍六縱十六師副政委,十二縱隊三十五旅政委,三十軍八十九師政委等職,參加了華野大部分戰役,抗美援朝爆發,所部改編為第20軍89師政委,率部入朝作戰,他率部先後參加了第二、四、五次戰役和平康、金化、上甘嶺防禦戰等戰役戰鬥。

長津湖戰役中,89師官兵在天寒地凍中和裝備精良的美軍較量部隊思想比較混亂,作為89師的師政委,他親臨前線指揮穩定指戰員們的思想,和敵人頑強鬥争,最終将美軍一個營大部分殲滅,順利完成他們入朝首戰。

當時第89師雖然也面臨了嚴寒天氣,但是所部凍傷較少,這和王直的遠見有關系,當第89師達到沈陽後,王直看到戰士們身上的單衣就向上級申請讓他們多停留一天,在這一天的時間内,他們在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的全力幫助下,讓部隊換上了高寒地區的棉衣和大衣,但是棉褲不足,棉帽和棉手套則缺的更多。

長津湖戰役時,該師政委下令将繳獲的軍毯剪成小塊,立下大功

這怎麼辦,面帽和手段這些東西對戰士們至關重要,沒有這些禦寒的東西,戰士們的戰鬥力大大下降,甚至威脅生命安全,此時王直又想到了辦法,他直接動員戰士們掏出棉被中的棉花做成護耳、手套、帽子、口罩等防護用品,是以第89師盡管也缺少禦寒的衣物,但是他們的防凍措施做的還是比較充分的。

在入朝作戰後,第89師所轄的267團在柳潭裡、新興裡阻擊戰中,繳獲了敵人3000條軍毯,這些軍用毛毯如果配置設定給全師顯然不現實,此刻師政委王直,直接提出這些軍毛桃,可以用來解決部隊官兵手腳防寒的問題。

但是他剛提出來,就直接遭到一些同志的反對,我軍的傳統繳獲東西要交公,從我軍成立時期,一直被嚴格執行。特别是一些後勤的同志,認為用來包手腳那簡直是浪費呀。但是王直堅持自己的意見,并且得到師長的支援。

于是王直親自下令,将這些軍毛毯全部發放到部隊,剪成小塊發給每一個指戰員,用來包手腳,這些毛毯用來給全師禦寒不現實,但是剪成小塊用來包手腳還是能做到的,王直的這一舉動得到了廣大官兵的擁護,事實證明他的做法完全正确。

長津湖戰役時,該師政委下令将繳獲的軍毯剪成小塊,立下大功

這些剪成塊的小毛毯被發到每一個戰士手裡,對保護他們的手腳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89師儲存了戰鬥力,也為後來他們在長津湖順利完成任務起到了間接作用,而且在整個長津湖戰役中,第89師凍傷人數隻有400人,遠低于其他師,王直和第89師的措施也得到了兵團上司的大力表揚。

戰役結束後,他就被任命為第26軍政治部主任,這是對他在長津湖戰役中的随機應變,讓部隊取得重大勝利的肯定,也是對整個89師軍功的肯定。王直回國後擔任31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1955年授銜中,他被授予了少将軍銜。

長津湖戰役中,我們的部隊雖然遭受酷寒,但是沒有一個人後撤,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對抗嚴寒,對抗武裝到牙齒的美軍,他們可以撤退,但是卻不能撤退,因為他們背後是祖國,用《長津湖》的一句台詞說:

“我們打這一仗,是為了下一代不打仗”

志願軍先烈們千古!

長津湖戰役時,該師政委下令将繳獲的軍毯剪成小塊,立下大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