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從來不缺少為民請命,為國奉獻的俠義之士,回顧中華民族上下5000多年的曆史,每個時代都有其出色的代表人物在用他們的方法幫助國家幫助百姓。
而中國經曆了坎坷磨難,發展成為現在的模樣,背後也少不了我們祖國的将士們為國征戰。新中國建國之初,也是國家危亡之際,湧現了許多為國奮鬥的仁人志士。
熊兆仁将軍就是其中的一位,在經曆了多次戰争戎馬一生的時候,晚年時期的他仍舊在為祖國統一大業奔波行走,為中國百姓維護屬于他們的和平。

而在自己退休後,又将重心放在地方人民的生活上。令我們開心的是,這個為了國家奉獻一生的将軍,去世時107歲,這位将軍也有機會在他打下的和平江山中度過晚年時光。
投身戰争,報效祖國
熊兆仁将軍出生于福建永定一戶普通的家庭,但即便家裡貧窮,父母卻很開放。而且從地理位置上看,福建位于我國的南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的同時,交通也比較便利也是以吸引了許多商業往來,這裡的人們思想相對比較開放,容易接受外來的新鮮事物。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成長,熊兆仁的思想也和這座開放的城市一樣,可以寬容的接納外來事物和新鮮東西。
而且在這裡長大的,他見到的世面也比别人多,在面對事情時處理的方法和眼光也比别人遠,是以熊兆仁很小就有自己的主見。
他16歲的那一年,就堅定了自己參加軍隊的想法,想要報效祖國,不想當将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即使年齡小,但部隊裡的競争非常激烈,而且軍隊裡的訓練也非常的嚴苛,但熊兆仁從沒想過退縮。
參軍之後的他積極認真地完成每一份任務也因為表現優異,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
但他并沒有驕傲,繼續發揚自己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謙虛地問别人,對待每份任務都非常細緻,而他的這些行動也被上級看在眼裡,對他非常滿意,之後被多次委派重要的任務。
是以熊兆仁也借着這些機會努力地提升自己,他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身經百戰的他早已有了豐富的戰鬥經曆。
戰功赫赫,授予軍銜
而且由于因為在戰争期間他指揮的戰鬥勝率很高,在戰場上指揮得當、表現英勇,熊兆仁的職位也在一路上升。
作為一名身經百戰,能力極強的老戰士,他的能力也得到了黨中央的認可。這名老戰士跟着我們的國家迎來了曙光,新中國經過了無數的磨難終于成立,擺脫了資本主義的操控,有機會重建自己的家園,人民開始新的生活。
但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處于一片百廢待興之際,戰争帶來的創傷仍舊展示在祖國大地,我們國家迫切地需要發展自己,改變現狀,在戰火中重建新的家園。那些曾經拿機槍炮保衛祖國的戰士們,現在繼續用自己的革命力量來修補我們的國家。
熊兆仁也是這樣,他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國家的建設中去。在黨中央的訓示下,37歲的熊兆仁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福建擔任省軍區司令,負責維護福建地區的安定和發展。
回到家鄉的他,面對這片自己成長的土地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發展這片土地上。福建地區人們的生活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老百姓們也都非常感謝這位将軍。
1955年,中央政府想要表彰那些對國家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革命戰士,熊兆仁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被授予了少将軍銜,這也算是實至名歸了。
退休在家,心系百姓
生性低調的老将軍卻不喜歡炫耀自己的這些榮譽,在他看來一名革命将士的使命就是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退休之後的他,依舊閑不下來,想要為百姓們做些事情。他聯系之前的戰友們了解這些夥伴們近況的同時,也想看看他們那邊的情況。
在他和戰友們的申請下,國家為當地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他幫助修建了棉花灘水電站,友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除了這些設施,他也關注國家的基礎設施服務。90歲的他還奔赴在一線,當地人們所熟知的梅坎鐵路和贛龍鐵路就是在他的幫助下修建而成的,這兩天鐵路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地人出行的煩惱。
百姓們對于這一系列的發展頗為驚訝感動的同時,也和老将軍的感情越來越深厚,而他的這些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當地人民擺脫了貧困,人們都稱他為扶貧将軍,而老将軍也在晚年時期有機會享受自己打拼下來的這些生活。
就像這位老将軍一樣,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它所發揮的價值,或許我們普通人沒辦法做出這樣的豐功偉績,但其實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也算是沒有虛度這段年華了。
小結:
回看熊兆仁将軍的一生,不管身處什麼樣的困境,都沒有放棄,也正是因為他在艱難之中砥砺前行,才被我們換來了今天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
而享受這個時代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荒廢當下的大好時光?樹立先輩們的革命精神,了解他們那段英勇的曆史,也是我們青少年應該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