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評丨上汽乘用車遍地開花,何處能得果?

深評丨上汽乘用車遍地開花,何處能得果?
深評丨上汽乘用車遍地開花,何處能得果?

溫水中的上汽乘用車

圖文:拐子

編輯:梅梅

上汽集團先後與大衆、通用成立合資公司,為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小貢獻。每年的車企銷量排行榜中,上汽集團更是常年霸占榜首位置,已經連續15年沒有車企能夠撼其鋒芒了。

深評丨上汽乘用車遍地開花,何處能得果?

相比整個集團的高光表現,上汽乘用車的表現不免令人噓唏。截至2021年11月底,上汽乘用車累計銷量為69.5萬輛,而吉利、長城等自主品牌今年的累計銷量早已超過百萬。很多人不禁要問:“為什麼背靠國内第一汽車集團,上汽乘用車的發展卻比不過幾家自己摸爬滾打的民營車企?”

自主品牌的命,卻得了合資品牌的病

名爵是上汽集團收購英國MG羅孚公司後成立的品牌,與大衆、通用不同,名爵是上汽集團100%持股,雖有英倫血統,卻是真正的中國血統、自主品牌。榮威是上汽集團于2006年成立的中國品牌,取意“創新殊榮、威儀四海”。兩個品牌出身不凡,注定要在中國車市闖出一片天地,不過這或許更多是上汽集團的一廂情願。

深評丨上汽乘用車遍地開花,何處能得果?

2010年以前,國人對自主品牌多帶有“山寨、低廉”的偏見,名爵、榮威雖然出身不凡,但也避免不了被國人當做普通自主品牌來對待。在大衆、通用的庇護下順風順水了十幾年的上汽人,顯然也自我感覺良好。2009年底,名爵品牌正式推出了旗下第一款車——MG6,當時的指導價為12.88-19.28萬元。這是什麼概念呢?同時期的朗逸,指導價是11.28-16.48萬元。

差不多的東西,中國人造的竟然比德國人造的賣得還要貴?!放到現在或許有不少人會接受,但在10幾年前,這注定是個笑話。如果上汽乘用車扛住了壓力,說不定可以走出一條自主品牌的高端之路。可惜,不管名爵還是榮威,不斷迫于市場壓力下調價格,相當于自降身價。

深評丨上汽乘用車遍地開花,何處能得果?

當然,下調價格不僅僅是迫于市場壓力,更重要的是上汽乘用車難有拿得出手的自主技術。以燃油車的三大件為例,上汽乘用車很多車型的三大件都是來自大衆淘汰的技術,甚至近兩年的新車還有用幹式雙離合的車型。在大衆、通用的“樹蔭”下躲太久,反而失去了自己直面風雨的能力。

遍地開花,何處能得果?

當然,為了挽救“親兒子”的頹勢,上汽集團也做出了不少努力,其中比較成功的一次是2016年榮威RX5的推出。當年上汽與阿裡合作推出了榮威RX5,被稱為第一款網際網路汽車,搭載了上汽與阿裡共同研發的斑馬智行1.0系統。當時不僅是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國内掀起SUV熱潮的時期,踩在風口的榮威RX5确實風光了一段時間。

深評丨上汽乘用車遍地開花,何處能得果?

名爵品牌在幾年前也有次脫胎換骨的變化。2017年名爵推出了名爵ZS,這是一款起售價僅有7.38萬元的小型SUV,年輕的造型以及足夠高的成本效益,讓這款車深受年輕人喜愛。名爵ZS同樣是名爵品牌的熱銷車型之一,其上個月甚至以24581輛的成績排名SUV銷量榜第三。同樣是在2017年,名爵6換上了全新的家族式設計,并引入了斑馬智行系統,同樣在年輕人消費者中掀起一波熱潮。

深評丨上汽乘用車遍地開花,何處能得果?

近幾年飛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領域,其實上汽乘用車也入局較早,榮威早早就推出了E50、Ei5等車型,2018年更是推出了高端純電SUV榮威MARVEL X。去年年底,上汽乘用車與阿裡巴巴、張江高科聯合成立了智己汽車,今年又将榮威品牌的R系列車型獨立出來成立了飛凡汽車。

深評丨上汽乘用車遍地開花,何處能得果?

智己、飛凡,再加上榮威和名爵,遍地開花的上汽乘用車可謂對新能源這塊蛋糕的野心不小。因為從4萬多的克萊威CLEVER到40多萬的智己L7,上汽乘用車已基本覆寫了主流車型的售價區間。但是開了花,就必定會結果嗎?

走出“樹蔭”,才能真正站起來

暫不論“遍地開花”的做法是否正确,畢竟财大氣粗的上汽集團與其他車企還是有些許不同,筆者認為上汽乘用車亟待解決的,是在底層技術站穩腳跟。樹高千丈靠根深,每一個強大車企必定有其獨有的底層技術做支撐。

深評丨上汽乘用車遍地開花,何處能得果?

近幾年上汽乘用車雖有成長,但從硬體、設計上總能看到些大衆的影子,車機則一直背靠阿裡,可以說在核心産品力上,上汽乘用車一直沒有紮下自己的“根”。在燃油車時代,這種技術上的缺失,讓名爵、榮威等品牌很難在與競品的較量中脫穎而出。而面對即将到來的電車時代,如果沒有點自己的核心技術,很可能就會被時代抛棄。

舉個例子,特斯拉Model 3在3年前曾經通過OTA将百公裡刹車距離縮短了6米,這就是自研才能帶來的效果。未來汽車上的智能化配置将會越來越多,如果這不是你做的,那也不是你做的,那麼在OTA優化車輛體驗時必定會受到各種掣肘。

深評丨上汽乘用車遍地開花,何處能得果?

寫在最後

2021《财富》中國500強排名中,上汽集團已從2020年的第7名滑落至第12名,可謂深陷負增長泥沼。筆者認為,上汽集團旗下合資品牌的市場已趨于飽和,能否向上突破還得看自主品牌能否真正站起來。

俞經民在上汽乘用車任職時曾說過:“我們是上汽乘用車,簡稱上乘,隻造上乘的車。”筆者認為,現在的“上乘”離上乘還差點意思,但願不久的将來,上汽集團能夠因上汽乘用車揚眉吐氣一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