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關于情緒問題,其實算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但這個問題直至今日,還是困擾着很多的家長,情緒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将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情緒是天生的,是身體下意識産生的應激反應。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外界超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刺激時,情緒都會迅速地出現。客觀地說,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都說情緒處理不容易,但實際上,掌握情緒的按鈕一直在我們自己的手中,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真的學會了怎樣合理掌控情緒按鈕。正确處理好自己的壞情緒,這是家長和孩子都要學會的一門心理學課程。
01 壞情緒打破心态平衡,讓人不再好好說話
我們家長在孩子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看到孩子的不當行為,或者說是不符合我們家長要求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很自然就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這本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問題是,不少家長随之而來的壞情緒打破了心态上的平衡,以緻家長盡管在竭力控制着情緒,但仍忍不住将壞情緒寫在臉上,甚至對孩子出現言語上的責罵和動手管教。
當家長的情緒變壞時,就很容易喪失和孩子好好說話的能力,潛意識及家長權威的本能會驅使家長對子女進行宣洩,這就形成了一個壞情緒傳播鍊條,而攻擊性的語言是整個壞情緒傳播鍊條中的主要載體,其結果就是家長自己情緒不好,孩子的情緒也不好,然後整個家庭氛圍都變得緊張了。
孩子若長期處在這樣的負面環境氛圍中,又怎麼可能得到更好的成長呢?因為他勢必要分出很多的精力來消化并對抗父母的壞情緒,而不能将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解決當下的學習等問題。
02 情緒處理的方式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發現那些平時孩子情緒壓力大的家庭,孩子往往會出現諸如上課不認真聽講、學習專注力差、成績明顯下滑等狀況。
有關教育研究證明,那些給孩子營造了安全感的情緒氛圍的家庭,孩子的學習能力更加突出。反之,如果家庭中始終充斥着不安全的情緒氛圍,那麼孩子就會無心學習。
盡管情緒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對性子比較急躁的人來說确實是很難控制住情緒,但這并不意味着就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情緒表達是可以調控的。
當家長因為孩子的某些不好的表現産生不良情緒時,不妨先給自己一個積極的情緒暫停,選擇其他的方式來釋放情緒,待自己的感覺好起來之後,再來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03 四個步驟摁下“情緒暫停鍵”,打開孩子的心結
如果我們期望用情緒爆發來解決孩子的問題,多半是要失望的,甚至會影響到良好親子關系的建構。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在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如果父母給予他的是信任、支援和幫助,最終解決問題的效果肯定要好于單純的批評、呵斥與指責。
當家長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之後,在情緒爆發之前,第一步是要馬上摁下“情緒暫停鍵”,保證接下來能用理性平和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真正着眼于問題的解決,而不是把問題複雜化,更不是任意宣洩情緒。
我們可以提前在家裡建立一個“情緒暫停角”,在那裡放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籍、小零食或其他物品,隻要它們能夠讓我們有效放松身心即可。當然,我們也可以幫孩子建立一個專屬于他的“情緒暫停角”。
那麼,我們家長又該如何摁下“情緒暫停鍵”呢?我建議按照以下四個步驟來處理:
第一步:察覺到壞情緒。告訴孩子,自己現在很生氣、很難過;
第二步:歸結行為的原因。告訴孩子,這是我自己的問題,我會去處理;
第三步:處理壞情緒。去“情緒暫停角”,平和自己的心态;
第四步:安全感确認。告訴孩子,等感覺好起來之後,我會回來和你一起解決好問題。
當我們學習了怎麼讓情緒暫停之後,我們會比之前更快地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我們調控壞情緒的行為将會導緻什麼樣的結果。
通過以上這四個步驟,我們就能打開孩子的心結,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并給出正确的處理方式。
隻有當我們家長自己的情緒平複下來時,我們才能理智地跟孩子溝通,并為孩子提供有價值的教育幫助,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斥責孩子,這反而無助于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更與我們的教育初衷漸行漸遠。
許多時候,哪怕我們隻是改變一點點,事态的發展就将是另外一種局面,家長與孩子之間也能減少和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沖突。
結語
相信大部分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都是希望能引導孩子學會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用自己的壞情緒讓孩子心生害怕和恐懼,這種糟糕的結果絕不是我們家長内心的想法。
而家長學會情緒暫停是打破家庭教育僵局、提升家庭氛圍的一大“利器”,孩子在我們的幫助下,在成長的道路上将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