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話一點都不假。我們看到的曆史,并不一定是真實的曆史,而是各朝各代的史官對前朝的記叙,帶點情感色彩是非常正常的。是以,有一些被掩蓋的曆史,倘若沒有當代曆史學家客觀公正的挖掘,或許永遠不為人知。

而當年清朝時期曾發生過的一起戰争,就差點被埋沒在了曆史長河中。為何清朝的史官不願意提起這場戰争呢?因為這場戰争,清政府耗光了幾乎3萬精兵,敵軍才陣亡了2個人,這麼屈辱的一場戰争,換做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是羞于記載的。
具體是一場什麼戰争呢?即發生在1860年的八裡橋之戰,交戰的雙方是清軍和英軍。看到這裡,各位讀者便能猜出一二了。當時清朝雖然派出3萬精銳,但用的都是冷兵器,怎麼能打得過手持槍械的英軍,具體情況真是這麼回事嗎?
其實真正打起來又是另外一番場景。當時清軍請的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蒙古騎兵,即便是面對洋槍,行軍速度極快的蒙古重騎兵也是不虛的。何況這支蒙古騎兵在當時的戰鬥力非常出名,甚至連英軍也聽說過他們的名氣。
在戰鬥前,英軍仔細分析了形勢,覺得即便是洋槍,也不一定能赢過3萬蒙古鐵騎。于是就從法國手裡買了好幾門遠端大炮,隔着老遠就在八裡橋橋頭擺了一排。洋槍換炮,這一點是清廷和蒙古騎兵所沒想到的。
結果戰争打響,蒙古騎兵連英軍的面還沒見着,就被對面炮火連天的攻勢吓到了,最嚴重的是戰馬。炮彈在戰馬身邊爆炸,那些受了驚的戰馬根本不受人控制,開始驚慌失措亂跑。很多蒙古騎兵是以跌下馬來,直接被馬蹄活活踩死,而那些僥幸沖到英軍陣前的,也都一個個形單影隻,被英軍的洋槍三下五除二給解決了。
這場戰役結束後,清廷這邊由八旗子弟和蒙古鐵騎組成的3萬精銳全軍覆沒,英軍這邊8000多人受傷28人,僅有2個人陣亡,也是在亂戰中被戰馬給踩死的。是以,這場戰争最大的決勝因素就是這些失控的戰馬。
而八裡橋之戰作為近代軍隊和封建軍隊的一次經典戰役,也是戰争史上以少勝多的罕見案例之一。由于清朝損失慘重,史官也從未将該戰役記錄在冊。但打赢的英軍自然要大肆宣揚。
直到百年後,我國的曆史學家在英國的《大不列颠百科全書》和《拿破侖三世和他權力的頂峰》看到了有關八裡橋之戰的記載,内容将這次戰争失利的矛頭直指當時的晚清名将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晚清時期的著名的蒙古族愛國将領,他早在第一次鴉片戰争時,率領蒙古騎兵就大破過英法聯軍的部隊。不但重創敵艦6艘,還擊沉4艘,打死打傷英法聯軍多達484人,堪稱清軍抗擊外來侵略者時最偉大的一次勝利。
遺憾的是,這些戰績讓僧格林沁開始目中無人,變得自負起來。認為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根本不值一提,在第三次大沽口戰役中,明知道冷兵器和新式武器差距懸殊的情況下。僧格林沁還是毅然用老套路參加了八裡橋之戰,最終輸得一敗塗地,也是情理之中。
也正是這場戰争打完後,清廷才終于知道洋槍洋炮的厲害,之後便開始對西方列強唯唯諾諾,相繼簽下了各種不平等條約。而在這之後,清軍和西方列強再次交手就是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了。不過,鑒于當時的清軍早就軍心渙散,腐敗嚴重,即便是全員裝備上了最新式的武器,也沒能打赢這場戰争。
畢竟曆史的洪流滾滾而來,封建王朝走向滅亡的命運擋也擋不住。不管是八裡橋之戰,還是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無不都是曆史的走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