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冊立誰為太子?萬曆帝15年猶豫不決,因1隻玉碗終下決心

關于古代的皇位繼承制,中原的正統王朝大都遵循周王朝确立的嫡長子繼承制和宗法制,以大小宗和是否嫡出、長子來確定王位(皇位)的承繼是否符合禮法的限制,以此確定王朝皇位的有序傳承,減少因為皇位更疊造成的政治動亂。

而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卻又有大不同,金朝、北魏等則以兄終弟及為原則,而忽必烈治下元朝則恪守蒙古傳統的幼子繼承制。從目的來看雖然兩者的制度不同,但都是為了維系王朝運轉,實則無優劣之分。

冊立誰為太子?萬曆帝15年猶豫不決,因1隻玉碗終下決心

而當1368年,朱元璋戰勝了陳友諒、張士誠以乞丐身份榮登大寶,創下不世之功,如何選擇繼承人,也便成為擺在他面前的問題。

他子嗣衆多,僅兒子便有26個之多。而對于嫡長子朱标更是喜愛尤甚,從小便請宋濂等大儒為師。在1370年将朱棣、朱樉、朱棡等兒子分封各地之後的第四年,他便頒布了《皇明祖訓》,确立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承原則。但是事與願違,兒子朱标死後,雖然他冊立了朱允炆為皇長孫,但是待他壽終正寝之時,一切卻被打破。

冊立誰為太子?萬曆帝15年猶豫不決,因1隻玉碗終下決心

昏聩無能的建文帝顯然并不是藩王朱棣的對手,四年靖難之役篡權成功,而即便是朱棣上位之後,都意欲冊立自己更喜歡的二兒子朱高煦為太子,雖然最後迫于壓力不得不冊立大兒子朱高熾為太子,承繼大寶。但是在選擇繼承人之上,曆任皇帝莫不想将決定權歸于自己之手,而不是這種所謂的禮法傳承,這樣皇帝與朝臣之間便沖突重重。

而當萬曆朝,朱翊鈞登上皇位。關于冊立誰為太子的問題,也成為了擺在他面前的問題。

冊立誰為太子?萬曆帝15年猶豫不決,因1隻玉碗終下決心

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皇帝生涯可謂是飽受诟病,無論是黃仁宇先生還是吳晗都以他作為明亡的根源所在。48年的執政生涯裡,除卻了前10年張居正輔政,進行了張居正改革,大明王朝得以綿延之外,爾後的三十多年裡,懶政、惰政占據了他的整個生涯。與丹爐為伴,與丹藥為生也成為了他的寫照。

而他的一生中最為寵愛的女子便是萬貴妃,而兒子自然便是福王朱常洵。但是問題的症結也便出在此處,萬貴妃非是正妻,而福王朱常洵也非長子。

冊立誰為太子?萬曆帝15年猶豫不決,因1隻玉碗終下決心

而橫亘在萬曆帝、萬貴妃、朱常洵之前的是太祖皇帝的《皇明祖訓》、朝臣的據理力争以及皇長子朱常洛。

朱常洛的母親,王氏本不過是一個太後宮中的宮女。而萬曆帝在向李太後請安之時,便一時興起,臨幸了她。卻不成想,王氏也争氣,懷了龍嗣。雖然萬曆帝百般抵賴,矢口否認,但是在記載皇帝的起居錄中,可是詳細清楚的記載有:“X年X月X日,上幸宮女王氏”。白紙黑字,萬曆帝不得不認,隻得将王氏封為恭妃。而在朱常洛出生後,本就心生厭惡的他自然是不喜歡母子二人。

反倒是鄭貴妃,尤其受其歡喜。都說母憑子貴,子憑母貴,而福王朱常洵便因為母親的寵愛,也導緻了萬曆帝想僭越祖制,冊立他為太子。

冊立誰為太子?萬曆帝15年猶豫不決,因1隻玉碗終下決心

而關于這樣一場争鬥誰也不會想到會持續15年之久,萬曆帝本可以完勝,但是一件事卻改變了他的想法。

雖然面對朝臣和李太後的壓力,自己可以一直拖着不冊立太子,更甚者皇長子朱常洛連基本的教育都接受不到,但是群臣又怎麼會熟視無睹,盡管他可以将申時行等群臣貶谪,但是悠悠衆口又怎麼能盡皆貶黜。

而也就在他焦頭爛額之時,他生病了。1601年,他身患重症。身邊也隻有朱常洛的母親恭妃終日照顧,而本情深的鄭貴妃卻開心至極,一旦皇帝龍禦歸天,兒子朱常洵有着無比大的優勢。而萬曆帝決意試探一番,他鄭貴妃将賞賜給朱常洛、朱常洵的玉碗拿來,但是此時的萬貴妃卻聰明反被聰明誤,聲言朱常洛的玉碗已經下路不明,而自己的兒子朱常洵的則在。

冊立誰為太子?萬曆帝15年猶豫不決,因1隻玉碗終下決心

萬曆帝,又怎麼會不知道這其中的把戲。這禦賜之物,更是由她保管怎麼會輕易不見。于是當夜,萬曆帝便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而這場15年之久的國本之争,也終于以這樣一種看似滑稽的方式結束。而此後的大明皇宮,會因為這樣一個冊立決定就風平浪靜了嗎?

并沒有,萬貴妃又怎甘心皇位旁落。一場場的明末大案此地發生,梃擊案,一個外人都能進入皇宮,謀殺太子;移宮案、紅丸案等更是将矛頭直指萬貴妃。而1620年,朱常洛繼位後,不足月餘便崩逝。《明史》載,他夜禦數女,事實上就連這些女子都是萬貴妃所贈。

而在繼承人的問題之上,關于權利的互相傾軋又何其良多。

參考資料:《明史》《皇明祖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