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老農拿着一“破舊”欠條到政府,專家研究後問:敢問先祖是?

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處于事業起步階段的紅軍、八路軍物資極為匮乏。很多人甚至是扛着大刀上了戰場,通過繳獲敵人的物資來充實自己的隊伍。

除此之外,就是通過打土豪分田地來得到補給。當然,除了采用這樣激烈的方式之外,面對那些開明地主和進步紳士,他們則采用了留借條的方式來保證自己的物資供應。

山西老農拿着一“破舊”欠條到政府,專家研究後問:敢問先祖是?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軍以及其他方面的軍隊開始了清償債務的行動,多次安排财政局和民政局的人員去尋找當年的“債主”,很多的債務在五六十年代就得到了妥善的處理。

但是也有一些債務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能夠及時兌現,這樣的情況即便是到了現在還存在。在一般情況下,隻要經過核實,确有其事的話,都會按照市價進行賠償。政府的這些舉動也是赢得了一緻的好評。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山西的一個叫做郭建英的老農民拿着一張欠條,找到了地方政府,希望政府能夠兌現自己手裡面的欠條。相關人員在收到這張欠條和老農的請求之後,趕緊上報給了自己的上級機關。

很快,上級機關就安排了專家前來核實,在經過詳細的檢驗之後,明确了這張欠條是真實有效的,是在抗戰時期我軍留下的。

山西老農拿着一“破舊”欠條到政府,專家研究後問:敢問先祖是?

不過專家們在确認之後,問了一句:“敢問先祖是?”

郭建英面對專家們的問題,侃侃而談,将自己的故事再詞述說了一遍。

在一九四一、四二年的時候,由于國民黨抗日立場的轉變,對八路軍及其上司下的遊擊隊進行了經濟封鎖。同時,日寇加大了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圍剿,導緻敵後戰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為了應對這樣的情況,八路軍一方面開戰大生産運動,另一方面不得不向一些富裕的農戶和開明的地主紳士借錢借糧度日。

山西老農拿着一“破舊”欠條到政府,專家研究後問:敢問先祖是?

而郭建英手裡面的這張欠條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據。

由于郭建英家裡面眼下出現了困難,才不得已拿出了這張金額約1100萬法币的欠條,最後在經過核算之後,郭建英獲得了一筆八萬多的巨款。

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八萬塊可以買到很多的東西。大家可以看一下八十年代的物價水準,普通的大白菜在當時隻需要幾分錢一斤,豬肉一塊多一斤,當時勞工每個月的工資隻有三四十塊。

是以當郭建英拿到這筆“巨款”的時候,心裡面别提多高興了,這也算是自己祖上積德,給自己存了這麼一大筆錢,讓自己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有管道去解決,也說明咱們的政府,面對革命時期欠下的舊賬,從來就沒有拖欠的打算,隻要是真實有效的,就一定會按照約定去兌現。

山西老農拿着一“破舊”欠條到政府,專家研究後問:敢問先祖是?

除了像郭建英這樣的欠條主人找上門來的欠條兌現之外,我們的政府在工作中,偶然也會發現一些革命時期留存下來的字據,就會想方設法地找到當年借錢借錢人的後人,主動兌現當年的承諾。

比如在1941年,八路軍的358旅曾經找一個叫周模旦的農戶家裡借了一百斤糧食,并且留下了欠條。而周模旦在自己臨死前早已燒毀了欠條。當政府的從業人員在進行革命遺址普查的時候,發現了一格登記本,清楚地記錄着在哪家借了多少糧食,在哪家借了馬匹等等明細。

從業人員發現這些筆記之後,就認真地意義比對,并且找到這些人的後代,将當年欠下的東西一一歸還。

雖然周模旦隻借給了八路軍100斤糧食,并且燒毀了相關的欠條。

山西老農拿着一“破舊”欠條到政府,專家研究後問:敢問先祖是?

但是政府的從業人員還是找到了周模旦的後人周氏兄弟,将三袋面粉、兩袋大米、一桶油以及2000多的現金送到了周氏兄弟的手裡面。

周氏兄弟面對這筆“意外之财”,非常地激動,說沒想到七十多年前借出去的糧食還能主動回來,并且價值遠遠超過了當年。

“吃水不忘挖井人。”做好群衆工作,不侵犯人民群衆的利益,不拿群衆的一針一線,一直是我黨我軍的信條,無論是革命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這一信條都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和實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