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山西老农拿着一“破旧”欠条到政府,专家研究后问:敢问先祖是?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红军、八路军物资极为匮乏。很多人甚至是扛着大刀上了战场,通过缴获敌人的物资来充实自己的队伍。

除此之外,就是通过打土豪分田地来得到补给。当然,除了采用这样激烈的方式之外,面对那些开明地主和进步绅士,他们则采用了留借条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物资供应。

山西老农拿着一“破旧”欠条到政府,专家研究后问:敢问先祖是?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军以及其他方面的军队开始了清偿债务的行动,多次安排财政局和民政局的人员去寻找当年的“债主”,很多的债务在五六十年代就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但是也有一些债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及时兑现,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到了现在还存在。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经过核实,确有其事的话,都会按照市价进行赔偿。政府的这些举动也是赢得了一致的好评。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山西的一个叫做郭建英的老农民拿着一张欠条,找到了地方政府,希望政府能够兑现自己手里面的欠条。相关人员在收到这张欠条和老农的请求之后,赶紧上报给了自己的上级机关。

很快,上级机关就安排了专家前来核实,在经过详细的检验之后,明确了这张欠条是真实有效的,是在抗战时期我军留下的。

山西老农拿着一“破旧”欠条到政府,专家研究后问:敢问先祖是?

不过专家们在确认之后,问了一句:“敢问先祖是?”

郭建英面对专家们的问题,侃侃而谈,将自己的故事再词述说了一遍。

在一九四一、四二年的时候,由于国民党抗日立场的转变,对八路军及其领导下的游击队进行了经济封锁。同时,日寇加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围剿,导致敌后战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八路军一方面开战大生产运动,另一方面不得不向一些富裕的农户和开明的地主绅士借钱借粮度日。

山西老农拿着一“破旧”欠条到政府,专家研究后问:敢问先祖是?

而郭建英手里面的这张欠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由于郭建英家里面眼下出现了困难,才不得已拿出了这张金额约1100万法币的欠条,最后在经过核算之后,郭建英获得了一笔八万多的巨款。

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八万块可以买到很多的东西。大家可以看一下八十年代的物价水平,普通的大白菜在当时只需要几分钱一斤,猪肉一块多一斤,当时工人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三四十块。

所以当郭建英拿到这笔“巨款”的时候,心里面别提多高兴了,这也算是自己祖上积德,给自己存了这么一大笔钱,让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有渠道去解决,也说明咱们的政府,面对革命时期欠下的旧账,从来就没有拖欠的打算,只要是真实有效的,就一定会按照约定去兑现。

山西老农拿着一“破旧”欠条到政府,专家研究后问:敢问先祖是?

除了像郭建英这样的欠条主人找上门来的欠条兑现之外,我们的政府在工作中,偶然也会发现一些革命时期留存下来的字据,就会想方设法地找到当年借钱借钱人的后人,主动兑现当年的承诺。

比如在1941年,八路军的358旅曾经找一个叫周模旦的农户家里借了一百斤粮食,并且留下了欠条。而周模旦在自己临死前早已烧毁了欠条。当政府的工作人员在进行革命遗址普查的时候,发现了一格登记本,清楚地记录着在哪家借了多少粮食,在哪家借了马匹等等明细。

工作人员发现这些笔记之后,就认真地意义比对,并且找到这些人的后代,将当年欠下的东西一一归还。

虽然周模旦只借给了八路军100斤粮食,并且烧毁了相关的欠条。

山西老农拿着一“破旧”欠条到政府,专家研究后问:敢问先祖是?

但是政府的工作人员还是找到了周模旦的后人周氏兄弟,将三袋面粉、两袋大米、一桶油以及2000多的现金送到了周氏兄弟的手里面。

周氏兄弟面对这笔“意外之财”,非常地激动,说没想到七十多年前借出去的粮食还能主动回来,并且价值远远超过了当年。

“吃水不忘挖井人。”做好群众工作,不侵犯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一直是我党我军的信条,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这一信条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实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