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宮廷題材電視劇的朋友們肯定都很熟悉皇帝的生活,錦衣玉食,瓊漿玉露,随便一個洗臉盆都得鍍個金。當時的普通人,做夢都是以後當上大官或者賺大錢,要是你有功勞,皇帝動不動就賞賜“黃金千兩,白銀萬兩,绫羅綢緞萬匹”聽起來就不得了,黃金千兩不得幾千萬人民币,那我們去古代賺錢不是發财了?事實真的如此麼?

首先,我們要了解古代的貨币。銀兩是最常用的貨币之一,它起于漢代盛行于明清。因為它以“兩”為機關,是以銀子也叫銀兩。發展到清朝時期,有2種銀兩,一種是“實”的,一種是“虛”的。
“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比如真的銀錠;“虛”銀兩是拿來記賬的貨币,雖然含有銀,但是沒有實物,要真的付錢的時候再折算成銀元,一直持續到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銀兩才退出了曆史長河。
因為古代的貨币還有其他的,比如銅錢和黃金,那時候沒有固定的換算方法,每個朝代都在變化。而且古代的計量機關還和現在不一樣,是以我們以離我們最近的清朝為例。
根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15年時期的糧食價格是平均每倉石計銀1兩4錢6分,換算如下:1石=100斤=70公斤,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計算,可以得出1兩白銀約等于170元,1枚銅錢約等于0.2元。
因為白銀的價格太容易波動,黃金更加穩定,是以以下再用黃金進行換算:1兩黃金=10兩白銀=2000人民币,1兩白銀就等于200元。以前1兩白銀可以購買1石米。
唐朝時期,9品官員每月可以拿到5石米(500斤),9品官員也叫“九品芝麻官”,是最初級的公務員,月薪約等于1000元。清朝時期,6品官員每月大約5兩白銀,也就是1000元,竟然才相當于唐朝的9品官員工資,清朝工資算低的。
但是以上換算,都是以清朝的物價為準,畢竟盛唐時期發展特别好,東西也很便宜,20石米(2000斤)也才1兩銀子。明朝萬曆年間,2石米就要1兩銀子,價值量是不一樣的。
我們現在的普通大米價格約2.5~3.5元每斤,我們按照3元1斤來算,1兩銀子=200元,可以買大約66元的米。
按照《明朝官職清單》中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清朝文官和武官都分為9品,我們以文官為例。最低級的9品芝麻官年收入約1.8萬元,每個月等于1500元;最進階的1品官員年收入約290萬,每個月約等于24萬,差得很多。
但是清朝官員的福利制度不一樣,8品官員年收入2萬1,月收入1750元,但是7品官員年收入已經23萬了,月平均1.9萬元,6品官員年收入25萬,月平均2萬多,5品官員年收入46萬,4品官員年收入70萬,3品官員年收入112萬,2品官員年收入236萬。
如果按照平均工資5000元一個月來算,我們去古代恐怕還在8品官員的位置掙紮努力。你現在能達到幾品官員的收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