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吐蕃為何兩百多年執意攻打大唐,而不是去打更為弱小的印度?

大唐之時,繁華尤盛,幅員遼闊。廣闊的土地意味着唐朝的征戰能力。若是兵馬不盛,将士不猛,又何以将疆土擴充至此。長安街熱鬧非凡,人頭湧動。夜晚之際更是張燈結彩,喧嚣聲中象征着人民生活的富足。國盛民安,此乃大國象征也!

也正是憑借着強盛的國力,讓各國甘願俯首稱臣。周邊多數國家都屈服于大唐,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吐蕃便是其中之一。

衆所周知,吐蕃對大唐一直持着敵視的态度,時不時就要騷擾唐朝邊境。按照實力來說,吐蕃是遠遠比不上大唐的。為何卻有這番勇氣,三番五次的騷然大唐呢?相比之下,印度的實力就要弱小很多。為何吐蕃不挑軟柿子捏,對印度下手呢?

吐蕃為何兩百多年執意攻打大唐,而不是去打更為弱小的印度?

圖檔:唐朝熱鬧的長安街劇照

其實要想知道這個答案,先得知道吐蕃和印度的國情。大唐的國情我們上面已經介紹過了,吐蕃這塊地方,其實并不富饒,比起大唐而言屬于貧瘠之地。不管是土地資源還是其他資源,都比較稀缺。反觀大唐,極為富饒,欲望之下産生勇氣,也就下定決心與大唐針鋒相對了。

我們再來看印度,處于低緯地區,氣溫比較高。如果吐蕃要侵犯印度的話,那高氣溫是一道繞不過去的檻。要知道,吐蕃主要以騎兵為主。如果在印度的高溫之下作戰,馬匹自然不适應,士兵們也受影響無法發揮出原有實力。

此外,吐蕃與印度之間,還有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屏障,這就是一道天險。要是攻列印度的話,要費很多心神。就算打赢了印度,也得不到多少物資。

因為印度也是資源匮乏之國。是以說,這場戰打下來實在是不劃算。

吐蕃為何兩百多年執意攻打大唐,而不是去打更為弱小的印度?

圖檔:不适應高溫的馬匹劇照

而吐蕃與大唐又不一樣了,屬于接壤關系。如果舉兵侵入,要少花許多力氣。這也是吐蕃不列印度而專與唐朝作對的一個原因。

此外,吐蕃本身實力是不弱的,雖然比大唐遜色不少,但是還能與之一戰。就算是作戰失敗了,也能撈到不少好處,大筆的錢财和糧食已經運回吐蕃内部了。是以說,就算是打了敗仗,也是利益大于弊端的。

相反,就算是攻列印度擷取了勝利,也得不到如此豐厚的資源。在資源的誘惑之下,以小損失換取大利益,這是一道最佳的選擇題。吐蕃自然知道該怎麼做選擇,與其在印度打勝仗,還不如在大唐打敗仗。道理就是這樣,人們不願因小失大,隻願以小博大!

吐蕃為何兩百多年執意攻打大唐,而不是去打更為弱小的印度?

圖檔:吐蕃與大唐劇照

在唐德宗李适統治之時,因奉行“外松内緊”政策,使得唐朝内部出現了沖突,也使一些地方挑起了叛亂。泾原軍反叛之後,一路勢如破竹,還打下了長安。

一支叛軍就能打下京城,可見當時的唐朝統治已經出現了問題。當時形勢緊急,李适隻得逃離了長安。吐蕃見此情景,自然是興奮不已,忙着要為李适出頭,想要助他一臂之力。

當然,這并非是吐蕃的好意,而是充滿了目的性。條件是這樣的,吐蕃出兵幫助唐德宗鎮壓叛軍,作為回報,大唐要将安西與北庭之地贈與吐蕃。

這個要求很明顯,就是看重了大唐的土地。此問題事關國家利益,李适自然不敢輕易答應。

吐蕃為何兩百多年執意攻打大唐,而不是去打更為弱小的印度?

圖檔:李适逃離長安劇照

贈地相當于将國土拱手相送,這是對邊疆将士的不負責!更是對國家利益的出賣!大臣們非常激烈的反對。是以,在這樣的反對聲中,李适隻得拒絕了此事。最後還是依靠大唐自身的實力,将這場叛亂給鎮壓了下去。

不過,作為對于吐蕃熱切之心,唐德宗還是相對回饋了一些,贈送了萬匹絹帛給吐蕃,作為答謝。因為唐德宗也想與吐蕃弄好關系,這個也就是相當于收買人心的禮品。但是吐蕃的胃口哪有這麼小,這萬匹絹帛連一道開胃菜都算不上。

吐蕃眼中所盯着的,是大唐所擁有的豐富資源。大唐就相當于一塊肥肉,吐蕃口饞不已。奈何想吃到這塊肥肉也非易事,是以吐蕃也隻得三番五次的侵擾,奪得一點是一點。

吐蕃為何兩百多年執意攻打大唐,而不是去打更為弱小的印度?

圖檔:吐蕃劇照

安史之亂過後,大唐開始走下坡路。唐朝内部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危機,連本朝治理之事都難以顧上,更何況是防禦外敵了。是以這時吐蕃是極為活躍的,而且這時吐蕃實力漸漸強盛。

是以,吐蕃也是找準了時機,發兵來犯。僅短短一年的時間,大唐多處疆土就落入了吐蕃之手。例如蘭州、河州等地。可見,吐蕃還是比較強悍的,之是以敢惹大唐也是有着一定道理的。

随後,吐蕃又與回纥皆成聯盟,合力侵犯唐朝疆土。此時,大唐士兵已難以抵擋,就連長安也是時刻處于危難之間。當時河西節度使楊志烈見情況危機,于是想出了一計,直接出兵突襲吐蕃。楊志烈帶領五千精兵,直奔吐蕃而去,不過卻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反倒是傷亡慘重。

是以說,吐蕃貪心“吃肥肉”也是因自身有着這個實力,并不是盲目而行。

吐蕃為何兩百多年執意攻打大唐,而不是去打更為弱小的印度?

圖檔:楊志烈直奔吐蕃劇照

吐蕃與大唐的沖突,一直持續了兩百多年。期間,雙方摩擦大大小小更是無數。吐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也要侵擾大唐。而對于當時的弱小印度,吐蕃卻視若無睹,絲毫不管。吐蕃與印度之間,其實沒有太多的瓜葛,自然也就沒有太多沖突。

不過,吐蕃也是曾發兵到過印度的,根據史書所載,共有兩次發兵記錄。初次發兵,其實是為了幫助平定天竺的叛亂。當時大唐官員王玄策前往天竺,恰逢變亂之事。于是他便逃到了松贊幹布之處,借到了兵馬,然後前往天竺平定了叛亂。

至于第二次出兵,則是為了拿到佛陀舍利子。當時吐蕃兵馬強盛,北印度一帶根本不敢與之交戰,紛紛投降。兩次發兵,都是輕易取勝,一點挑戰性也沒有。

吐蕃為何兩百多年執意攻打大唐,而不是去打更為弱小的印度?

圖檔:應戰的大唐劇照

當然,吐蕃也沒得到更多的好處。是以自然不會再列印度的主意,而是一心想與大唐鬥争到底。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制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