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是周勃的次子,而周勃是西漢的開國功臣,是以說周亞夫的出身很高。不過周亞夫自身的能力,遠遠超過他的身份,隻是他名門之後的身份,為他建功立業奠定了一定基礎,讓他少走了一些路。
曾經有個看相的對周亞夫說,他将來會封侯,而且官至丞相,隻不過最後會被餓死。可周亞夫壓根不信,因為他還有個哥哥,父親的爵位自然有哥哥繼承,将來又會傳給他侄子。至于餓死一說,就更是空穴來風了,畢竟周家一直深受皇帝重用,怎麼可能餓死。然而周亞夫不知道,這位看相之人的話,最後會真的應驗。
其實縱觀周亞夫這一生,筆者認為他最大的功績有兩件。第一是駐守細柳,有效阻擋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第二是平定七國之亂,這場讓漢景帝都十分頭疼的内亂,卻在周亞夫的指揮下,三個月就平定了。

既然周亞夫功績顯著,又是西漢不可或缺的将領,為何漢景帝會對他有意見呢?筆者認為這與周亞夫和漢景帝的性格有關。
周亞夫是典型的武将,說話不會兜圈子,說什麼做什麼都直來直去。漢景帝也是有自己想法的皇帝,他喜歡什麼就做什麼,是以才會和母親窦太後産生沖突。是以說二人的性格很像,他們兩人一碰到,就是針尖對麥芒。從幾件事中可以展現出來。
一、漢景帝最早寵愛栗姬,是以立了她的兒子劉榮為太子。可是後來栗姬失寵,漢景帝又想廢掉劉榮,立劉徹為太子。當時的周亞夫身為丞相,自然有建議儲君人選的資格,知道漢景帝想廢長立幼之後,周亞夫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剛才說了漢景帝也是有主意的人,他提出想廢太子,實際早就做好決定,表面是和群臣商議,實則就是通知大家一聲。可周亞夫認為這樣對國家不利,是以在所有人都不敢出聲的情況下,隻有他站出來反對,這就遭到漢景帝的厭惡。
二、窦太後想讓漢景帝封皇後的哥哥王信為侯,但是漢景帝以父親在位時,也沒封窦太後的侄兒為侯為理由,稱這樣不合禮制,需要與群臣商議一下。原本窦太後和漢景帝的關系就比較緊張,漢景帝也想借此緩和一下與母親的關系,是以内心希望群臣能夠支援這件事。
可周亞夫又站出來,說當年漢高祖劉邦立下規矩,非劉姓宗室不能封王,沒有功勞的不能封侯,希望漢景帝不要違背先祖遺訓。這番話說得漢景帝啞口無言,是以封王信為侯的事,也隻好作罷。
這一作罷就造成幾個連環效應。首先漢景帝和窦太後的關系更僵了,其次漢景帝将這一切都記恨在周亞夫頭上,最後也導緻窦太後對周亞夫不滿。
三、匈奴将軍歸順漢朝的時候,漢景帝一高興,就想封他們為侯,周亞夫一想這還得了,又趕緊站出來制止。周亞夫認為這些人背叛了自己的國家,進而投奔漢朝,雖然我們可以接納他們,但不能讓這種人做漢朝的王侯。
漢景帝話都說出去了,此時收回就大失君王威嚴,于是當衆批評了周亞夫,随即給匈奴将軍封了侯。從這裡就能看出來,漢景帝是在給周亞夫下馬威,讓他不要總是違逆皇帝的意思。
兩人就是這樣硬碰硬,最後周亞夫自然是碰不過皇帝,是以落得餓死的下場。那麼筆者又為何說周亞夫的死,他和漢景帝要各負一半責任呢?
因為周亞夫身為大臣,雖然敢于進谏是忠臣之舉,但他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皇帝的面子。當初魏征冒死進谏,時間一長,唐太宗都對他有些反感,認為他總是讓自己下不來台,甚至和長孫皇後說,總有一天要處死魏征。
就連唐太宗都如此,何況年少氣盛的漢景帝。周亞夫進谏次數多了,便隻會令漢景帝覺得,這是在故意和他作對。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兩個事例來證明。
一、漢景帝在宮中設宴款待周亞夫,卻故意不給他筷子。周亞夫認為這是漢景帝故意羞辱他,便滿臉不高興,還問管事要筷子。漢景帝還笑着說:“此不足君所乎?”意思是說周亞夫這還不滿足嗎,周亞夫十分憤怒,卻又不得不給漢景帝下跪謝罪。
漢景帝剛說個“起”字,周亞夫就站起來,然後轉身走了。漢景帝望着周亞夫離去的背影,無奈說了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這件事中兩人都有錯。漢景帝錯在不該如此羞辱大臣,還當着下人的面,周亞夫好歹是名門之後,又是漢朝重臣,如此肯定讓他有些不爽。而周亞夫則錯在太過傲慢無禮,即使心中再不服氣,作為一個大臣,也不能如此沖撞皇帝。
二、當初漢景帝封了匈奴将軍為侯,周亞夫就稱病不去上班了,漢景帝知道,這是在和他賭氣。是以他才安排了設宴之事,想看看周亞夫脾氣改了沒有。按理來說皇帝已經給他台階下了,可周亞夫絲毫不領情。
周亞夫整天在家不去上班,他的兒子見父親年老了,便私自購買了五百盔甲,想着将來給父親當陪葬品用。這原本是兒子的一片孝心,可私自購買盔甲,就是謀逆的大罪。漢景帝與周亞夫原本就沖突重重,這件事被人告發後,漢景帝便認定,周亞夫存有不軌之心。
最後在審訊之時,周亞夫還振振有詞,說這是陪葬之物,絲毫沒有一點自己做錯的意思。這才氣得漢景帝對他不管不顧,最終周亞夫不堪受辱,絕食而亡。
這件事周亞夫錯在,本沒有謀逆之心,卻還縱容兒子私藏盔甲。要說周亞夫身為武将,自然知道私自購買盔甲的大罪,但他不僅沒有阻止兒子,還認為其一片孝心。甚至後來被人告發,周亞夫的态度仍然強硬。
再說漢景帝雖然在氣頭上,卻沒有明确下旨處死他,隻要周亞夫肯服個軟,說不定哪天等皇帝氣消了,也就放他回去安享晚年了。然而周亞夫始終想不通,最後還以絕食抗議,令自己落得悲劇收場。
至于漢景帝的錯,就在不該這般羞辱大臣。當時的周亞夫都一把年紀了,漢景帝如果看不慣他,将他放回去養老,眼不見為淨也就是了。可他偏偏咽不下這口氣,要和一個老臣計較,最後導緻一代功臣這樣被活活餓死。
是以說周亞夫的死,他和漢景帝都有責任,怪就怪兩人的脾氣都很沖,誰也不服輸。可周亞夫再怎麼強勢,也不可能鬥得過權力最大的漢景帝啊。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