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品讀|艾蓮、吳麗燕:展現可信、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評《晏陽初》

文/艾蓮、吳麗燕

從2005年拟好提綱到2008年書稿完成,再到2021年出版,作家苗勇曆時10餘年,嘔心瀝血創作了非虛構長篇小說《晏陽初》。身為四川巴中人,苗勇将目光投向自己腳下的土地,将筆觸凝聚在這片土地上成長出來的偉人晏陽初身上,在《晏陽初》一書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立體多面的巴中名人、中國名人,同時也是面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

品讀|艾蓮、吳麗燕:展現可信、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評《晏陽初》

一、多線交織,以文學的形式書寫曆史的話語

苗勇自中學時代初了解晏陽初,在工作後進行了七八年的相關資料搜集工作,本着懷念偉人的初衷,懷着滿腔的欽佩之情,終于在2021年,《晏陽初》一書面世,這不僅是四川巴中文化界的一大喜事,更是中國的一大幸事。本書以偉人晏陽初的一生活動軌迹為主線,以時代背景事件和人物内心情感活動為輔線,按時間順序,為讀者講述了一位百歲老人傳奇的一生。幾條故事線互相交織,編織成一張嚴密的網,使整本書的結構嚴謹,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為偉人立傳,并非易事,作家需要有獨到的選材視角和精湛凝練的筆力,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書寫傳主不平凡的一生,創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自從1930年起,對于晏陽初的研究已經走過90餘年的曆程,研究成果十分豐富,論著如《晏陽初研究文獻目錄》《晏陽初研究資料索引》,撰述如《晏陽初年譜》《晏陽初大傳》等,比比皆是,苗勇的創作便有了浩如煙海的資料作基礎。

苗勇在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後,另辟蹊徑,認為現今對晏陽初的研究“史料有餘而文學色彩不足”,于是他着重對傳主本人的刻畫,以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進行寫作,娓娓道來,本書既是關于偉人的傳記,又是一本趣味性強的小說。正如作家本人所說:“許多具體的細節早被時間所湮滅,我還是力求還他以最大的真實”,尊重史料,再現曆史,是作家進行寫作的基本原則,但在此基礎上,與其說苗勇在為晏陽初立傳,倒不如說他是在“講故事”。

人物的塑造,離不開人物的關系網和社會曆史環境,本書不僅刻畫了晏陽初一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以晏陽初為中心的許多偉人如陶行知、梁漱溟、孫伏園等,也都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作家在選取素材時,詳略得當,着重突出傳主的農村建設活動,同時展現其個人的感情生活,從不同的側面為讀者打造出有血有肉的飽滿的晏陽初人物形象。古老的神話傳說和經典的曆史故事,在書中相遇,人物在這片“肥沃的土壤”上誕生,在客觀的叙述中,處處凸顯濃厚的文學性。在重制曆史的過程中,作者不失文學家的秉性,在開闊的曆史圖景中描繪文學性與曆史性相交織的壯麗畫卷。

二、語言凝練,運用特色方言

《晏陽初》一書500多頁,45萬字,便勾勒出一代偉人晏陽初一生的活動軌迹,作家對史料的選擇與語言的運用可謂是得心應手。苗勇以史料為基礎,卻并不生硬地轉述,而是以全知視角進行寫作,讓人物自己“說話”,将作家個人的感情隐藏起來,即便有對傳主的評價,也是借當時人的口說出,不違背曆史的真實性原則。隻有在描情寫景的時候,作者才會展現自己深厚的文學功底,但更多時候,作者傾向于将舞台還給這些偉大的人物,讓他們在自己的筆下、讀者的眼中盡情展露自己的鋒芒。

讓人物“說話”,作者從衆多史料中去僞求真,傳主晏陽初的許多有重大意義的演講稿都被苗勇複刻進書中。同時,作者善于抓住重點,用大量的篇幅和筆墨書寫與農村建設活動相關的内容,與近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鄉村振興”的偉大構想相契合,但在表現晏陽初的個人情感生活時,作家也能運用簡樸且精煉的語言,寥寥幾筆,充分表現一位在異國他鄉漂泊了大半個世紀的遊子濃濃的愛國之情與眷眷的思鄉之情。“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民為邦本,本固邦甯”“近鄉情更怯”……以今人之筆,集文化精華,寫前人曆史。

作為生長于四川巴中的本土作家,苗勇一直在呼籲四川的作家講述四川故事,為中國與世界展示巴中這塊紅色的土地上的偉人精神。從詩集《山韻》,散文集《山民》,再到報告文學《豐碑》《曆史不會忘記》《曾溪口》等,他也一直在踐行自己的理念,為讀者打造一個以巴中為核心的精神聖地。《晏陽初》一書,從遠古時代的創世傳說,到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的坎坷境遇,當作者從曆史的長河中走出,看到的是當地獨有的背二哥群體,伴随着少年從少年走到老年,聽到的是一句句親切的四川方言:細娃兒、幺店子、棒老二……

苗勇書寫的是從四川巴中走出的世界偉人晏陽初的故事,巴中人寫巴中人,本就帶有一股親切感,民風民俗,作者如數家珍,哩言俗語,作者運用自如。一本傳記,卻處處充滿文學性與故事性,這不僅是關于晏陽初的故事,更是巴中的故事,是四川的故事。主人公的一颦一笑仿佛在眼前,孕育主人公的巴中山水也在作者筆下漸漸立體。

三、悲天憫人的偉人情懷與愛國愛鄉的作家情懷高度融合

晏陽初一生緻力于推行平民教育,而他的“鄉村建設理論”也在此基礎上發展,1943年,他與愛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評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而今,提及中國鄉村建設事業時,晏陽初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他悲天憫人的偉大情懷和終身不悔的堅定信念,感動着建設鄉村路上的許許多多的人,激勵着他們一路前行。

“為平民教育事業,終其一生,無怨無悔”,是晏陽初堅定的選擇;“我将用我的雙手和靈魂投入工作,直至打碎将我們的人民束縛在貧困、無知、疾病和自私之中的鎖鍊”,是晏陽初畢生的信念;“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是晏陽初真摯的理想。在作家苗勇的筆下,仿佛是主人公從曆史深處向讀者緩緩走來,擲地有聲,表達自己的遠大抱負。

古有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後有晏陽初的“我将必生把我的聰明與智慧獻給祖國需要我的勞苦同胞”。四川,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樂觀勤勞的巴人,敦厚謙遜、以人為本的種子也在他們的心中深深紮根。縱然對故鄉有着無限的眷戀,但晏陽初還是堅定信念,從中國走向世界,他心中裝的是同在地球生活的人,這種人道主義精神,在作家的字裡行間展現得淋漓盡緻,令讀者為之動容。晏陽初說,“3c”(孔子、基督和苦力)影響了他的一生,而作家在為人物立傳時,更是用“三情”(為民情、愛國情和思鄉情)塑造了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

“書生報國無他物,唯有手中筆如刀”,苗勇心系國家,情寄故土,對哺育了自己的四川巴中的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懷着這種真切的情感,作者的筆尖聚焦到晏陽初身上。從中學時代初聞其人,到年近半百寫成手稿,三載春秋,一千多個日夜的構思,從少年到中年,苗勇對晏陽初的研究有着執着的熱愛而他也将這滿腔的熱情,融入書中,作者對祖國與故土的熱愛,與晏陽初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在《晏陽初》一書中交彙融合。作家創作,是與偉人進行心靈的對話,讀者閱讀,是透過紙張感悟那拳拳的愛國情懷。

苗勇曾說:“這本書,它就是我對一個桑梓偉人長久的仰望結果,我從一個平民的視角對他進行着最真實的解讀”。誠然,以巴中人的赤子之心,書寫飽含巴蜀風韻的故事,作家苗勇一直深深植根于巴蜀大地,為巴蜀聲音的傳播奉獻自己的力量。長篇傳記小說《晏陽初》是作者将近半生心血的凝練,是作者對偉人最真實的解讀,晏陽初的精神令我們敬佩,作者苦心研究、終不倦怠的創作精神亦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簡介】

艾蓮,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研究員;吳麗燕,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碩士研究所學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