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忠臣于謙為什麼被殺?在明英宗眼裡他既不忠君,也不愛國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

賴有嶽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這首詩是清朝文人袁枚遊西湖之後所作,詩中的“嶽于雙少保”指的是嶽飛和于謙。這兩個人的功績相當,都被視為“扶大廈之将傾,挽狂瀾于既倒”的民族英雄。

忠臣于謙為什麼被殺?在明英宗眼裡他既不忠君,也不愛國

于謙畫像

嶽飛之死,世人皆知,被秦桧以“莫須有”的誅心之論冤殺。而于謙之死,卻有些不明不白了。

按照《明史·于謙傳》的記載,明英宗(朱祁鎮)本不想殺于謙,但是在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力勸之下,才決定将于謙斬首棄市并罰沒家産、子女戍邊。

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

抄家時正堂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一看裡面擺放着明代宗(朱祁钰)賜予的蟒袍、劍器。除此之外,于謙家一貧如洗,根本沒有可抄之物。在場的錦衣衛無不黯然落淚。

除此之外,于謙還是一位好丈夫。妻子去世後也沒有再娶妻更别說納妾了。明朝的進階士大夫做到這一點的好像也就他一個人(海瑞都前後娶了三個妻子納過兩個妾)。

據說皇太後孫氏開始并不知道于謙被處死,聽說之後哀悼了好幾天。明英宗事後也很後悔自己的決定。

皇太後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這就是典型的為尊者諱了。如果殺于謙真的是被奪門功臣所迫,那可以賜死,沒必要斬首棄市,而且也沒有必要抄家并連坐其家屬。其實讓朱祁鎮重新選擇一次,他還是會殺于謙的。因為從朱祁鎮甚至孫太後的角度去看,于謙非死不可。

說明:斬首棄市和斬首并不一樣,棄市是行刑前後還要在鬧市公開示衆,帶有明顯的羞辱。而對于謙這種看重名譽品德的人來說,他們甯死也不願受辱。

明英宗土木堡慘敗于瓦剌并被也先俘虜後,孫太後下旨,立英宗長子朱見深(明憲宗)為太子,任命郕王朱祁钰代總國政。但是于謙等文官卻以皇太子朱見深年幼無法理政為由,堅持要擁立朱祁钰登基為帝。

忠臣于謙為什麼被殺?在明英宗眼裡他既不忠君,也不愛國

于謙等人的要求和理由完全沒有道理。

雖然于謙他們口稱“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但是當時明朝的文官制度已經成熟,皇帝年幼與否并不妨礙朝廷的運轉。明英宗八歲登基不就是他們眼前的例子嗎?而且随後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跟當時宮中的皇帝幾歲又有什麼關系?

現任皇帝還在世,現任皇帝的合法繼承人也在世。于謙等人卻堂而皇之地要求另立新帝,實際上這就是謀逆。

雖然自秦以降已經出了很多太上皇,但是簡單來說這些太上皇可以分為兩類,自願禅讓和被迫禅讓。被迫禅讓的曆史上全被定性為篡逆,連盛世明君李世民也逃不脫“篡逆”之名。朱祁鎮是自己主動下诏禅位的麼?

至于說皇帝被俘,無法繼續履行其皇帝職責,是以必須重立新君。這是我們現代的政府的運作規則,古代可沒有這種規定。亂臣賊子們,以皇帝被蒙蔽或者挾持為由造反時,喊的也是“清君側,還政于君上”而不是“清君側,另立新君”。

退一步說,就算是必須奉英宗為太上皇,有朱見深在,也輪不到朱祁钰做皇帝。如果說朱見深年幼,于謙等人如何解釋,他們這些文官要把周公輔佐成王的事,傳頌千年?

是以,就算是徐有貞真的有勸英宗殺于謙也不會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他更有可能說“明典刑,正國法”。

那麼于謙等人為什麼一定要擁立朱祁钰呢?

首要目的是斷絕孫太後的幹政之路。因為朱祁钰代總國政,皇位空懸,孫太後就能夠以皇太後和皇太子的名義幹預政務,朱祁钰無論是禮法還是宗法上都不能拒絕。還有個不能忽視的原因,如果朱祁钰隻是代總國政,他為了自己日後考慮也必須讨好代表未來皇帝的孫太後。

如果是朱見深稱帝,孫太後更可以堂而皇之地參與政務了。就像英宗登基之後,誰不知道後宮的太皇太後張氏才是真正的皇帝。

忠臣于謙為什麼被殺?在明英宗眼裡他既不忠君,也不愛國

電視劇裡的孝恭孫皇後

而擁立朱祁钰後,朱祁钰為了自保和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和文官集團合作。這樣文官集團既可以排除後宮幹政的可能,也可以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最後擁立朱祁钰可以斷絕朱祁鎮回歸的可能。這個可能性在當時相當地高,而且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不是朱祁钰使絆子,朱祁鎮早就回朝了)。

也先雖然俘虜了朱祁鎮,給他的待遇也不怎麼樣,但是他還是将朱祁鎮視為明朝的皇帝。更重要的是也先并沒有覆滅明朝的志願,他攻打北京更多的是為了劫掠。

是以于謙他們很擔心,朱祁鎮同意也先的一些條件後(例如朝貢、互市等),也先将他釋放回來。朱祁鎮因為依仗勳貴、宦官勢力,和文官集團的關系非常緊張,對文官集團的權力限制也很大,文官們自然不希望他再回來做皇帝。

朱祁钰本人最初也很抗拒将他擁立為帝,為此他和于謙當面争執過:“有皇太子在,卿等何敢亂法?”朱祁钰說的“法”是太祖在《皇明祖訓》裡欽定的“嫡長子繼承制”。

于謙的答複是:“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殿下弘濟艱難以安宗社,以慰人心。”

最終在于謙等文官的逼迫下,孫太後被迫同意朱祁钰登基,并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你說孫太後和朱祁鎮能不恨于謙嗎?

此後不久朱祁钰就被皇權徹底俘虜,開始一門心思地把皇位留在自己這一系。為此他也幹出了非常沒道理的事情。他廢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皇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為什麼說朱祁钰此舉沒道理呢?看看他登基诏書是怎麼說的:

我聖母皇太後務慰臣民之望,已立皇庶長子見深為皇太子,命眇躬輔代總國政……

宗廟之禮不可久曠,朕弟郕王年長且賢,其令繼統以奉祭祀……

首先他明确承認了朱見深已被太後立為皇太子。更重要的是他登基是“繼統”而不是“繼嗣”,也就是說皇帝嗣系還是朱祁鎮這一系(除非朱祁鎮這一系絕嗣)。簡單來說朱祁钰是“代”皇帝,他以後還得把皇帝位重新傳于朱祁鎮這一系。

如果于謙一心為朝廷為國家,他就應該明确反對這件事。因為這事兒朱祁钰做的完全沒有道理(朝廷官員就沒有明确支援的),朱祁钰強行而為必然會導緻朝廷分裂(後來确實如此)。

不是說于謙站出來就一定能阻止朱祁钰,但是這是他必須表明的态度。事實是整個過程中于謙并沒有明确表示意見(或者說是默許),因為他是朝廷的風向标,他的态度實際影響朝中很多大臣的态度。

而且在一些史料記錄中,于謙是支援朱祁钰廢太子的,例如《罪惟錄·孫皇後》:

上疾甚,上聖使太監吉祥語于謙:“即帝晏駕,複奉太上何如?”謙曰:“失國得罪祖宗,恐不足以示天下後世。”“然則故太子何如?”謙又曰:“罪人之子也,已廢不複。”上聖怒曰:“将于家自為之乎?”

是以說朱祁钰最終能成功廢立太子,多多少少也是受益于于謙的态度。應該是這事之後朱祁鎮和孫太後就起了必殺之心。

我們在看待于謙之死時,不能完全套用現在的一些觀念和概念,以此認為于謙無罪且有功于國家卻最終被冤殺。因為這個觀點中的“國家”更多地是我們現今概念上的國家。

在皇帝朱祁鎮看來,他才是明朝這個國家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以于謙的雖然有功,但是其罪更大,這也是他必殺之的原因。

忠臣于謙為什麼被殺?在明英宗眼裡他既不忠君,也不愛國

奪門之變插畫

最後來說說于謙在奪門之變中為什麼沒有作為。

奪門之變不是一個倉促而起的政變,朱祁钰自己兒子死後一直無子,但他既不過繼也不複立朱見深,本身就讓朝中很多大臣對未來茫然、憂慮。

大臣們的擔憂一點也不多餘。因為朱祁钰明顯不想把皇位還給朱祁鎮一系,他死後如果有人拿着他的“遺诏”去擁立藩王而不是最有資格登基的朱見深就一點也不稀奇了。

搞不好又要上演一出“靖難”大戲。别說保住現有權力,可能連命都保不住。是以支援皇位回到朱祁鎮一系的官員聚在一起提前準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奪門之變前,徐有貞、曹吉祥等已經聯絡了宮中的孫太後,他們準備擁立朱祁鎮複位的計劃也擷取了孫太後的明确支援。這也是他們能迅速攻破宮禁、控制後宮的主要原因。

這種情況下于謙如何“平叛”,難道連孫太後一起平了麼?就算是于謙有這個魄力,朝廷的其他大臣們也支援麼?而且平叛成功之後怎麼辦,皇位給誰?給朱見深,等他登基為自己父親報仇?給别的藩王或者自己攬權,讓自己成為群臣眼中的亂臣賊子?

最後于謙即便是有把太上皇、皇太後一起平滅的魄力和決心,他也沒有做到這一點的能力。

因為整個奪門政變過程極其成功,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入宮時雖然禁衛阻攔,但是朱祁鎮一表明身份,他們就放棄抵抗了(這也說明朱祁鎮本身就受到相當地支援)。就算是于謙第一時間獲得消息,他沒有時間來組織平叛。

而且他也沒兵來平叛。徐有貞、曹吉祥、石亨提前準備是以可以發動麾下心腹組成一支隊伍。于謙他一時間到哪裡去調軍?

實際調軍可不是寫小說,一句話就能招來十萬大軍。雖然于謙是兵部尚書,京師也有他親手組建的團營、禁軍。但是于謙他沒有皇帝诏令,沒有兵符,憑什麼調兵入京師(團營駐地不在京城内)?這規矩可是他自己定下的。

于謙唯一的辦法就是靠個人聲望去團營駐地召集,我們不論各營都督具體什麼态度,時間上一樣不可能。因為即便是都督們被于謙說服,由于沒有提前準備,召集隊伍還要花不少時間。

估計他們部将還沒召集齊,新任皇帝朱祁鎮已将九門關閉,并且最新的诏令也傳送過來了。這些将士有幾個會願意押上全家老小的性命,跟着于謙去攻打京師和皇城?

是以于謙最終束手就請,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都是必然的結果。

最後說點題外話,明朝的京營、禁軍調動制度有個漏洞。一旦叛亂突然發生在京城,皇帝雖然手握大軍卻很有可能無法使用。因為叛軍将皇宮包圍後,調軍的诏令和兵符都送不出去,怎麼調軍平叛?

有點類似于始皇帝被荊轲在大殿裡追着跑,因情急一時無法下令,侍衛們隻能圍在門口看戲。如果荊轲功夫再好點,始皇帝就在自己的數千忠誠衛士的圍觀下被幹掉了。

明英宗複位後曹吉祥率軍叛亂,英宗事先得到了消息都差點栽了。如果不是孫镗因西征提前領了兵符,并且忽悠将士們入京平叛,英宗很有可能要第二次成為俘虜。

說明:孫镗雖然有兵符,但是他的領兵诏令是西征不是去京師,是以他怕麾下将士不聽他的指令,拒絕入京。就謊稱刑部關押的囚犯越獄,捉獲者得厚賞。然後召集了兩千士兵,成功平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