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熱詞,叫“長期主義”。與該詞相對應的,就是“短期利益”。“短期利益”比較容易了解,舉個例子,買來一個電視之後,發現電視自帶開機廣告,無論如何,都消除不了。這種為增加廣告收入而犧牲使用者體驗的行為,就是“短期利益”。口頭上喊“長期主義”,實際執行卻聚焦“短期利益”,放眼望去,這樣的企業和産品有不少,涵蓋吃穿住用行的各個領域。
那麼,什麼是“長期主義”?就是與時間做朋友,站在更高次元,看待行業的發展和消費的變遷。通俗點講,就是挖一條深深的護城河,然後在裡面堅定為使用者創造價值。再通俗點講,要賺錢,但不賺快錢。
“長期主義”展現在企業營運上,就是持續提升品牌力,建構體系力,做長遠規劃,不求一時之快。而具體到産品上,不光是品質好,還有對使用者需求的洞察,對使用者“真”的好。
不同于餐飲、旅遊和穿戴,汽車購買單價高,時間長,更需要擦亮眼睛,選一個堅持“長期主義”的品牌和基于“長期主義”思維下的車型。在中國車市,堅持“長期主義”的品牌有不少,上汽通用别克是其中一個;上汽通用别克推出不少基于“長期主義”的産品,微藍6是其中一款。近日,别克将該車更新至2022款,即為“新微藍6智能車純電轎車”。

在新微藍6上,可以看到許多“産品長期主義”的細節。首先是續航裡程,新微藍6将CLTC工況下的續航裡程大幅提升到518公裡。相比NEDC工況,CLTC工況顯示的續航裡程與實際使用更為接近。
實際上,新微藍6所顯示續航裡程,比CLTC工況還要真實。即,儀表盤顯示可以行駛多少裡程,實際行駛也就是這個數字,是“真裡程”。按照别克内部工程師的說法,一般而言,“表顯裡程”隻會比“實際裡程”要多,“除非遇到無法預估的情況”。
續航裡程的“真”是第一步。一次充電,續航裡程要能滿足日常使用需要,是第二步。這一次,新微藍6将CLTC工況續航提升至518公裡。城市上下班通勤,從城北到城南,再加上周末郊區出遊,一周下來,518公裡續航足以支撐。換言之,使用新微藍6,“周充”是可行的。遇到緊急情況,或者需要穿州過省的長途出行,也不用過于擔心。新微藍6支援快充,常溫下,30分鐘可将電量從30%充至80%。
增加純電動車續航裡程,這是近兩年中國車市科技創新的主要方向之一。不同于歐美國家,在較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家庭使用者隻有一輛車。不能有短闆,尤其是有裡程焦慮,這是中國家庭購買純電動車的前提。
其次,針對駕駛員不同的駕駛習慣,新微藍6提供“單踏闆”“普通”和“運動”三種模式。不習慣“單踏闆”,不需要再苛求自己,無需改變駕駛習慣,可以選擇“普通”或“運動”模式——像開汽油車一樣,開純電動車。
“單踏闆”模式有助于回收能量,增加續航裡程。其設計初衷是好的,但不能以犧牲使用者體驗和降低行駛安全為代價。
再次,新微藍6後備箱容積達到455L,車内還有20處儲物格,再加上全平的後排地台和後排空間,最大程度確定了使用的便捷性和乘坐舒适性。
而在安全方面,新微藍6采用高性能BFI一體化車身結構,整車架構高于碰撞保護安全法規。為確定電池安全性,電芯隔熱是航天級納米溫控材料氣凝膠,并有雙獨立回路放電、電池狀态全天候監控與預警等多達400項的措施。與此同時,新微藍6采用通用成熟可靠的三電系統,包括電池管理系統和行車關鍵子系統在内,均滿足ASIL D标準。ASIL是評價汽車安全性完整性的評價體系,從低到高分為A、B、C、D四個等級,A最低,D最高。ASIL等級越高,對安全功能開發的要求就越高。
最後,新微藍6綜合補貼後售價為15.99萬-17.89萬元。相比2019款微藍6的20.38萬-22.38萬元定價,新款降低了4.39萬-4.49萬元。這種降幅,在年式小改款車上,并不多見。
那麼,新微藍6如何提升性能同時,又能夠大幅降低整車售價?答案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可以展現在技術創新上,帶來更新更實在的體驗;也可以進一步降低生産制造的成本,進而降低整車售價。
通用汽車并不是造車新勢力,有百年造車曆史和深厚的品牌底蘊,不需要“燒錢”賺吆喝。新微藍6在續航、安全、行駛、使用便捷性等各個方面實力的提升,歸根結底,是不易盈利為目、甚至願意舍棄一部分利益的科技創新。
越來越多的業内人士認為,以汽車四化為标簽,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從不是登頂遊戲,而是一場科技創新的持續攻堅。一款新車可以在營銷上成功破圈,但要讓消費者接受和購買,最終還是要産品說話。
中國汽車消費者或許是全球上最為嚴苛的,既感性,也理性。但中國汽車消費者一直給予“長期主義”型的企業和車型給予足夠的支援。何為“長期主義”型?歸結下來,一是不追逐風口,隻是不斷地飛翔、不斷地積聚力量,不斷地朝着一個方向奮力前行;二是心靜思遠,智行千裡,不求一時之幸運,而求耕耘之後的收獲。這一次,新微藍6推出,在産品力和綜合實力上,殺了一個回馬槍。
車天下點評:
在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上,傳統車企不止一次被認為行動緩慢,并不是他們不努力。他們深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但他們同樣清楚,汽車是交通工具,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度不能存有哪怕是百萬分之一的瑕疵。造車要滿懷敬畏之心,一項科技從研發到推向市場,要經過反複的測試,確定“萬無一失”才會推向市場。在汽車深刻變革的當下,許多時候,慢,就是快。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周偉力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周偉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麥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