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廣州市西村鳳凰崗出土 玉舞人

玉舞人可能是古代中國最特殊的墜飾之一。

它的題材僅限于舞蹈中的年輕女子,流行的時間僅在戰國末年到漢代的300年間,與漢代興起的厭勝佩一樣,流行時間的确不算長。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洛陽金村出土 雙人連體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天長市安樂北崗漢墓群出土 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漢代玉舞人,東洞山楚王墓出土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漢代玉舞人,美國國家博物館藏

雖然早在史前,古人就已經用玉制作人物形象,商代和西周還有為數不少的女性玉人,造型莊嚴,姿态僵硬,似乎不完全是現實人物,有些還加入了一些想象的細節,至今我們都很難解釋這些人物的寓意。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漢代玉舞人的寓意卻幾乎很直白,題材本身是世俗化的,造型更是世俗情調,這可能是古代中國玉器出現得較早的世俗化題材之一。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西漢 雙聯玉舞人,獅子山楚王墓出土它既不像厭勝佩那樣具有特殊的寓意,也不像西周組配上的玉璜那樣标志社會等級,它可能隻是一種審美風尚,帶有濃郁的世俗風情。不隻是被王室和貴族階層專有,也能在新興的地主和富商巨賈中風行。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徐州石橋漢墓出土 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滿城中山靖王妻窦绾墓出土 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甘泉“妾莫書”墓出土 玉舞人

漢代玉舞人水晶瑪瑙珠飾項飾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由舞人、蟬、瓶形、花蕊形、連珠形玉飾及水晶、瑪瑙珠穿系而成。

出土時散落在墓主人胸部,根據出土位置複原。河北滿城漢墓窦绾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館藏。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玉舞人一般是作為墜飾懸挂在項飾或佩飾上,個體較小,多呈扁片狀,也有少數圓雕作品,大多不超過5cm高,少的僅高2cm左右,姿态曼妙,精巧可愛。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大葆台2號漢墓出土 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玉舞人的題材隻在戰國到西漢的幾百年間流行過,與當時興起的宮廷舞樂風氣有關。這些來自不同時間和地點的玉舞人,工藝水準和造型手法各不相同,其中揚州妾莫書墓出土的玉舞人姿态曼妙優雅、線條簡練流暢,堪稱漢代造型藝術的經典手法。舞人都是用玉制作,出土資料中還沒有見到過其他材質的。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最早的玉舞人實物出自戰國墓葬,現藏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玉舞人據傳出自洛陽金村的東周天子墓地,是美國人弗利爾(Charles Lang Freer)20世紀20年代在當地收集到的。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漢代的玉舞人出土資料更多,南方北方都可以見到,大多造型簡潔,姿态優雅,形制和刀功都是飒利的“漢八刀”風格。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美國塞克勒博物館藏,高9.6,寬3.4cm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美國塞克勒博物館藏,高8,寬3.5cm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美國塞克勒博物館藏,高9,寬3.8cm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美國塞克勒博物館藏,高6.3,寬3.2cm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美國塞克勒博物館藏,高4,寬2.5cm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高4.3,寬1.9cm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五蓮縣博物館藏,高4.1,厚0.2cm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高4.3,寬2.4cm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定州市博物館藏,高4.5cm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江西省博物館藏,高5.2,寬1.6cm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廣州西漢南越王物館藏,高3.2,寬1.9cm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淮南市博物館藏,高5.8,寬1.5cm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藏,高5,寬1.6cm

一些地方也出土造型和刀功都比較古拙的作品,比如河北省定縣43号漢墓關注古玉蟲出土的玉舞人一對,略顯稚拙粗糙,卻也另有一番趣味,推測是當地工匠模仿當時的主流作品所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内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的匈奴貴族墓葬曾出土一對玉舞人,與有龍,螭虎題材的透雕白玉裝飾42件一起出土,題材和工法都是中原作品,推測是中原和親的産物,同時期的内蒙古標頭出土了“單于和親”瓦當,另有和親磚,上有篆體漢字“單于和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玉舞人題材的興起與戰國以來“禮崩樂壞”、列國稱雄的時勢不無關系。《禮記·樂記》有魏文侯好古樂的故事,這位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衣冠整齊、威襟正坐想要關注公衆号古玉蟲受熏于古代雅樂,不料雅樂還沒有奏完,就已經昏昏欲睡,便對孔子的學生子夏說:“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卧,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

說他自己一聽古樂就老想睡覺,一聽鄭衛之音,就一點也不覺得疲倦。魏文侯所說的古樂正是西周宮廷雅樂,用于廟堂祭祀歌舞,而“鄭衛之音”,為民間歌舞,被孔子斥為“淫聲”,卻正好符合列國諸侯對世俗情調的享樂要求。

雖然子夏當即替雅樂辯解,但《漢書·禮樂志》還是說:“終不見納,自此禮樂喪矣。”民間歌舞終究興起而雅樂盡廢。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舞人廣州南越王博物館藏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圓雕,跪姿,頭頂有一孔貫穿到底部。高3.5厘米,寬3.5厘米,厚1厘米。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出土時玉人臉上有織物壓痕,可能是穿系用的絲缯。圓雕的玉舞人很少見。這件作品造型優美,工藝細膩,使用了陰刻、減地等多種技法。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西漢舞人玉佩列國那些帶有民間舞蹈性質的宮廷樂舞最終代替了西周時期作為禮儀象征的廟堂雅樂。戰國青銅器上就有表現宮廷樂舞的場面,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錯金銀宴樂漁獵攻戰青銅壺,中層部分就是一一副動的宮廷宴飲樂舞場面。

到漢代,“高祖樂楚聲”,漢高祖劉邦最先将起源于民族巫舞的楚國舞蹈引入宮中成為宮廷樂舞,這些宴樂場面更多被保留在了漢代畫像石。

這時的歌舞不再是西周王廷之上禮儀尊嚴、雅樂和鳴的“八佾舞”,而是具有享樂情調的世俗宴樂,長袖善舞的舞姬們也不再是禮儀的象征,而成了欣賞的對象,她們曼妙的舞姿被定格在了質地優柔的美玉之中。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古代墜飾中的極品:玉舞人

西漢白玉舞人佩,永城縣僖山漢墓出土,河南鄭州博物院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