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探訪崔莊漢墓

探訪崔莊漢墓

姜寶兵

禹城市辛寨鎮崔莊東北,有一片茂密的蘋果園,果園東側50米處,豐收幹渠 縱貫南北,将漢墓區截成2塊,1976年搞農用水利建設,在豐收幹渠施工時挖出2座漢墓,出土随葬有綠釉陶雞、陶狗各1件,這兩件器物陶質堅硬、造型美觀。現存市文化館,崔莊漢墓亦為磚室墓,均用帶花紋藍磚砌成。墓區規模較大,占地面積2.25萬平方米,屬于東漢初期。東漢社會,崇尚厚葬、家族葬,并有“視死如生,視死如存”之說,以“生人之禮而葬之”,人生前的一切享受均反映在墓葬中。

青未了|探訪崔莊漢墓

古墓,總是讓人充滿好奇,而多數人比較感興趣的是,這裡面有什麼寶貝,值多少錢?是以在一些出土的古墓中,很多都已經被盜過了。這就讓研究中國古代史的考古學家們失去了一手材料。現如今發掘的古墓也比較多,我們經常在新聞中都能看到,不過,在這些被發掘的古墓中,尤其以漢朝的古墓居多。

衆所周知,古代的墓葬文化十分發達,曆代皇陵的數量可謂是數不勝數,帝王的皇陵不僅外部建築規模宏大,内部地宮更是奢華。尤其是墓中埋葬了墓主人生前最喜愛的各種奇珍異寶,而這也促使了另外一個職業的誕生,這就是“盜墓行業”。盜墓賊為了盜取墓中的财物更是用盡各種招數,為此很多盜墓賊不惜搭上性命也要冒險一試,是以古代的墓葬能夠保留至今實屬不易,尤其是漢代的皇陵更是少之又少。考古界是以有“漢墓十室九空”的說法。

青未了|探訪崔莊漢墓

據說東漢末年,稱霸一方的曹操為了籌集軍費,組建過專門從事盜墓工作的軍種。這支部隊的主管,就稱摸金校尉,用通俗的話講,摸金校尉就是持有官方頒發的盜墓許可證的盜墓頭頭。

漢代陳琳在《為袁紹檄豫州》一文中說:“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甚至還說,曹操親自組織和指揮過對梁孝王墓的挖掘,将曹操說得十分下作。據說正犯頭風病的曹操看後,驚出了一身冷汗,頭立刻就不疼了。後來,袁紹兵敗,陳琳歸附曹操麾下,曹操對其所作檄文中侮辱自己祖上的行為很不滿,但似乎對盜墓之事采取了預設的态度。

另外,魯迅也曾經說過:“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

摸金校尉在後世逐漸變成了盜墓賊的稱謂,甚至在盜墓賊中,還出現了“摸金派”這一盜墓流派,與發丘、搬山、卸嶺三門并列,摸金校尉與别家盜墓門派的差別,主要展現在門規上和行事手法上:摸金校尉更喜歡單打獨鬥,除非一個人沖鋒陷陣過于困難,才會與自己十分信任的搭檔,組建五人以下的盜墓小組;摸金校尉深信祖師爺訂下的雞鳴不摸金的規矩;摸金校尉進入墓室,必須在墓室的東南角點燃一張油燈或一支蠟燭,因為他們擔心“鬼吹燈”。

青未了|探訪崔莊漢墓

摸金校尉擅長通過星象風水的知識,比如“尋龍訣”和“分金定穴”的本領和技藝,準确定位墓地所在;摸金校尉隻能對大的墓葬下手,普通老百姓的墓葬絕不能動;摸金校尉每次盜墓隻能拿走一兩件冥器,一方面是要給同行留口飯吃,另一方面是摸金校尉做事不做絕,給自己留後路的表現。雖然在摸金派中沒有正式的師徒傳授關系,但隻需懂得行規術語,并在行動中予以貫徹,就可以被當做同門。摸金派也有自己的身份認證系統,即擁有佩戴摸金字元的人,才會算作真正的摸金派門人。

盜墓盜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來盜墓者這個道理。于是,曹操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統治者。公元218年,他頒布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圹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樹。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盜墓筆記》想必大家都看過,當時看得觸目驚心,現實中的古墓不是這樣的,它蘊含着豐富的曆史文化,承載着許多久已逝去的曆史資訊。

中央電視台2020年04月01日[探索·發現]節目報道,禹城漢槐公園漢墓體量巨大,形制複雜,器物豐富。 1955年發掘的山東禹城漢槐公園漢墓,墓主是一位年薪高達2000石的官員(彪悍千古的曆史人物司馬遷當時俸祿也不過600石),是當時中央的九卿或地方的太守。由此證明,禹城自古就是個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寶地啊!

青未了|探訪崔莊漢墓

作者簡介:姜寶兵,字劍梅,号劍梅樓主,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理事,《禹城文學》編委。

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 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征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六十周年國慶征文一等獎。《青青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獲“福彩杯 我與新中國”有獎征文一等獎。《黃河故道懷古》在第四屆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散文組優秀獎。

部落格 劍梅樓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點号清風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