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蘇盱眙東陽漢墓群M279、M288發掘報告

江蘇盱眙東陽漢墓群M279、M288發掘報告

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盱眙縣大雲山漢王陵文物保護管理所

内容提要:2018年4月,淮安市博物館等機關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搶救性考古發掘了兩座漢代墓葬。兩座墓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出土釉陶器、陶器、銅器、鐵器、漆器、玉器等。随葬器物較為豐富精美,時代特征鮮明,為研究東陽漢墓群分布範圍及漢代東陽城居民的喪葬習俗增添了新的資料。

關鍵詞:東陽 大雲山 西漢 墓葬

大雲山景區連接配接線建設項目位于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馬壩鎮雲山村範圍内,東陽城遺址外東北部,由東陽立交西側跨金馬高速橋梁最北端連接配接至大雲山西漢王陵遺址區南陵牆。2017年7月—2018年7月淮安市博物館和盱眙縣大雲山漢王陵文物保護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該建設道路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東陽漢墓群為大雲山王陵周邊金馬高速工程、大雲山景區連接配接線工程等所發現墓葬的總稱,統一編号。2018年4月線上路施工範圍内搶救性發掘了兩座墓葬,分别編号為東陽漢墓群M279和M288(圖一)。M279在M288西北約100米處,M279位于柏樹林内,M288位于稻田中,均為土坑豎穴墓。現将兩座墓葬的發掘情況介紹如下。

江蘇盱眙東陽漢墓群M279、M288發掘報告

圖一// 東陽漢墓群M279、M288位置圖

一、M279

(一)墓葬形制

M279 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整體呈南北向,方向19°。墓口距地表0.2米,墓底距地表2.42米。墓口長2.6、寬1.68~1.85米。墓底長2.5、寬1.6~1.77米。墓内填土為五花土。一椁一棺,木棺置于椁室内東側,棺外西側形成邊箱,放置随葬品。椁室殘長2.2、寬1.08米,椁底闆為四塊木闆拼接而成,儲存較好,側闆較薄且殘朽嚴重。木棺為整木掏制而成,殘長2.1、寬0.65米,闆殘厚4~6厘米,木質為楠木,儲存較好,蓋闆殘朽。棺内髹紅漆,棺外髹黑漆。棺内北端置銅鏡、玉璧殘片,棺外西側北端置釉陶器,南端置漆器,均殘朽成漆皮。人骨無存(圖二;封二︰1)。

(二)出土器物

M279共出土器物13件,其中釉陶器8、漆器3、銅鏡1、玉器1件。

1.釉陶器

鼎 2件。鼎身較扁,子母口,尖圓唇,斜弧腹,平底,下承三獸面紋矮蹄足。肩部對置微外撇附耳,長方形耳孔,耳面模印卷雲紋和短線紋。腹部凸起一道折棱。覆缽形蓋,微斂口,頂部較平,置三乳釘狀矮鈕。蓋外壁、鼎身上腹部、足根部施青黃色釉,局部脫釉。M279︰3,深褐色胎,鼎身内壁有輪旋紋。蓋口徑17、蓋高5.5、鼎身口徑15、底徑11.4、通高17.1厘米(圖三︰1;封二︰2)。M279︰4,灰褐色胎。蓋内壁有制作輪旋紋,外壁兩道凹弦紋。蓋口徑16.6、蓋高5.3、鼎身口徑14.5、底徑10.2、通高16.3厘米(圖三︰2)。

江蘇盱眙東陽漢墓群M279、M288發掘報告

圖二//M279平、剖視圖

1、2.釉陶盒 3、4.釉陶鼎 5、6.釉陶壺7、8.釉陶瓿 9、10.漆盤 11.漆器底殘片12.銅鏡 13.玉璧殘片

盒 2件。盒身較扁,子母口,斜弧腹。覆缽形蓋,口微斂,頂部較平。灰褐胎,蓋外壁及盒身上腹部施青黃色釉,局部脫落。器身内壁有輪旋紋。M279︰1,尖圓唇,平底。蓋口徑16.5、蓋高4.5、盒身口徑14.7、底徑11.4、通高13.2厘米(圖三︰3)。M279︰2,唇略方,底微内凹,蓋稍高,頂部置三乳釘狀矮鈕。蓋口徑17、蓋高5.6、盒身口徑14.3、底徑11.5、通高14.1厘米(圖三︰4;封二︰3)。

壺 2件。喇叭口,平沿,長束頸,溜肩,鼓腹,平底,矮圈足。肩部對置葉脈紋橋形耳。器身上腹部及口沿内壁施青黃色釉,局部有流釉。内外壁有輪旋紋。M279︰5,深褐色胎。口徑8.2、底 徑 13.1、最 大 腹 徑22.5、高26.2厘米(圖三︰5)。M279︰6,褐色胎。口徑 8.2、底徑12.3、最大腹徑22.5、高24.5厘米(圖三︰6;封二︰4)。

江蘇盱眙東陽漢墓群M279、M288發掘報告

圖三//M279出土器物

1、2.釉陶鼎(M279︰3、4) 3、4.釉陶盒(M279︰1、2) 5、6.釉陶壺(M279︰5、6) 7、8.釉陶瓿(M279︰7、8) 9.玉璧殘片(M279︰13)

瓿 2件。小直口,平沿,溜肩,鼓腹,平底微内凹。肩部對置模印獸面紋寬扁耳。紅褐色胎。器身上腹部原施青黃色釉,現已脫落。器身内外壁有輪旋紋及修刮痕。M279︰7,口徑7.5、底徑16.3、最大腹徑26.6、高18.1厘米(圖三︰7)。M279︰8,肩部三道凹弦紋。口徑7.8、底徑15.6、最大腹徑26.4、高17.5厘米(圖三︰8;封二︰5)。

2.漆器

均殘朽嚴重,僅剩漆皮,無法修複。可辨漆盤2件,漆器底部殘片1件。M279︰11,漆盤内壁均髹紅漆,底部髹黑漆,朱繪雲氣紋(封二︰6)。

3.銅器

銅鏡 1件。M279︰12,鏽蝕嚴重,隐約可辨為蟠螭紋鏡。直徑8.7厘米。

4.玉器

玉璧殘片 1件。M279︰13,青玉質,飾谷紋。殘長2.4、寬2、厚0.5厘米(圖三︰9)。

二、M288

M288 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整體呈南北向,方向3°。墓口距地表0.3米,墓底距地表3.4米。墓口長4、寬1.93~2.1米,墓底長3.88、寬1.77~1.9米。墓内填土為夯築的五花土。一椁雙棺,均朽,僅留痕迹。椁長3.4、寬1.5米,雙棺位于椁室中部,東棺長2.1、寬0.6米,西棺長2.15、寬0.58~0.63米,椁室兩頭隔成頭箱和足箱。棺内有紅色和黑色漆皮。頭箱和足箱内置灰陶器和漆器,椁室外北側放置兩層釉陶器。漆器均殘朽嚴重,僅剩漆皮痕迹。棺内置口晗、銅鏡、鐵劍、鐵銷刀、銅镦、帶鈎、殘玉片等。人骨均朽為痕迹,頭北足南(圖四;封三︰1)。

M288共出土器物58件,其中釉陶器17、陶器23、漆器6、鐵器3、銅器6、玉器2、料器1件。

鼎 4件。鼎身較扁鼓,子母口,深弧腹,腹部有一道折棱。肩部對置外撇附耳,長方形耳孔,耳面模印獸面紋,下承三獸面紋外撇矮蹄足。覆缽形蓋,口微斂,頂較平,置三長乳釘狀鈕。器身内外壁有輪旋紋,蓋頂部飾凹弦紋。深褐色胎,鼎身上腹部及蓋外壁施青黃色釉,局部脫釉。M288︰3,方唇,平底,耳殘缺。蓋口徑20.1、蓋高9.8、鼎身口徑18.8、底徑12.8、通高23.2厘米(圖五︰1)。M288︰7,尖圓唇,底微内凹,鼎身稍瘦長。蓋口徑20、蓋高 8.2、鼎身口徑16.8、底徑12.8、通高23.1厘米(圖五︰2)。M288︰8,方唇,腹部稍鼓,底微内凹。蓋口徑20.2、蓋高9.4、鼎身口徑18.6、底徑13、通高23.6厘米(圖五︰3)。M288︰18,方唇,底微内凹。蓋口徑20.6、蓋高8.6、鼎身口徑17.8、底徑12.6、通高22.7厘米(圖五︰4;封三︰2)。

盒 4件。3件有蓋,1件無蓋。盒身子母口,唇略方,微鼓肩,深弧腹,平底微内凹。上承覆缽形蓋,微斂口,矮圈足狀捉手。盒身内外壁均有輪旋紋,蓋近頂部飾凹弦紋。褐色胎,蓋外壁及盒身肩部飾青黃色釉,局部脫釉。M288︰1,無蓋。口徑19.7、底徑11.7、高15.2厘米(圖五︰5)。M288︰2,蓋頂部内凹。蓋口徑21.5、蓋高5.8、盒身口徑19.5、底徑12.1、通高19.8厘米(圖五︰6;封三︰3)。M288︰5,蓋口徑 21.6、蓋高 5.9、盒身口徑 19.9、底徑11.5、通高20.6厘米(圖五︰7)。M288︰16,蓋頂部微凸。蓋口徑21.4、蓋高6.5、盒身口徑18.9、底徑11.4、通高21.2厘米(圖五︰8)。

壺 4件。形制相同。喇叭口,尖圓唇,平沿微外斜,長束頸,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微外撇矮圈足。肩部對置橋形耳,耳面模印葉脈紋和卷雲紋。肩部飾水波紋、凹弦紋,壺身内外壁有輪旋紋。深褐色胎,器身上腹部及口沿内壁施青黃色釉,局部脫釉。M288︰4,口徑10.7、底徑13.4、最大腹徑26.3、高34.5厘米(圖五︰9;封三︰4)。M288︰11,口徑10.2、底徑12.2、最大腹徑 26.3、高35.5厘米(圖五︰10)。M288︰19,口沿殘缺,肩部飾戳印紋。底徑12.8、最大腹徑26.7、殘高32.9厘米(圖五︰11)。

瓿 4件。形制相同。短直口,平沿,沿面微内斜,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微内凹。肩部對置模印獸面紋寬扁耳。肩飾水波紋、凹弦紋、戳印紋。器身外壁有輪旋紋。深褐色胎,器身上腹部原施青黃色釉,現大部分脫釉。M288︰12,口徑10.6、底徑15.1、最大腹徑31.5、高25.2厘米(圖五︰12;封三︰5)。M288︰15,口徑10.1、底徑13.7、最大腹徑29.7、高23.9厘米(圖五︰13)。M288︰17,口徑8.9、底徑14.6、最大腹徑31.2、高25.8厘米(圖五︰14)。

器蓋 1件。M288︰20,覆缽形蓋,微斂口,平頂,頂部置矮圈足狀捉手。近頂部飾兩道凹弦紋。灰褐色胎,器表原施青黃色釉,現大部分脫釉。口徑21.4、通高6厘米(圖五︰15)。

2.陶器

均為灰陶,主要器類為鼎、盒、壺、罐、钫、豆、器蓋等,但由于多數陶器胎薄易碎,被擠壓得形狀不可辨認,可修複的完整器物較少,一些器物如陶壺僅修出器蓋。

江蘇盱眙東陽漢墓群M279、M288發掘報告

圖四//M288平、剖視圖

1、2、5、16.釉陶盒 3、7、8、18.釉陶鼎 4、6、11、19.釉陶壺 9.陶缽10.陶器蓋 12、14、15、17.釉陶瓿 13、37.銅鏡 20.釉陶器蓋21.雙耳罐 22、23陶盒 24、28、30.灰陶小罐 25.殘器流 26、51.銅盆27、31.陶鼎 29、32—36.漆器 38.口晗 39.銅镦 40、41.鐵劍42.玉璧殘片 43、47、54、55.陶壺 44、49、50.陶壺蓋 45、48.陶钫46.陶豆 52.鐎盉 53.陶杯 56.鐵削刀 57.玉飾 58.銅帶鈎

江蘇盱眙東陽漢墓群M279、M288發掘報告

圖五//M288出土釉陶器

1—4.鼎(M288︰3、7、8、18) 5—8.盒(M288︰1、2、5、16) 9—11.壺(M288︰4、11、19) 12—14.瓿(M288︰12、15、17)15.器蓋(M288︰20)

雙耳罐 1件。M288︰21,敞口,圓唇,長頸微束,弧肩,折腹,下腹斜收,平底微内凹。肩部對置穿孔耳。口徑10.2、底徑12、最大腹徑21.3、高18.5厘米(圖六︰1)。

缽 1件。M288︰9,短直口,尖圓唇,折肩,折腹,下腹斜收,平底。口徑7.5、底徑3.9、最大腹徑10.9、高5.5厘米(圖六︰2)。

小罐 3件。M288︰28,腹部以上殘,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底徑10.4、殘高10厘米(圖六︰3)。M288︰30,腹部以上殘,下腹斜收,平底。底徑9.8、殘高7.3厘米(圖六︰4)。M288︰24,未能修複。

壺 6件,僅修複1件器底和3件器蓋。M288︰43,腹部以上殘,下腹斜收,平底,假圈足。底徑10.7、殘高11.9厘米(圖六︰5)。3件器蓋形制相同,圓弧形,圓唇,灰色胎,胎壁薄,内壁近口沿處有一道折棱。M288︰44,口徑9.7、高1.6厘米(圖六︰6)。M288︰49,口徑9.1、高1.8厘米(圖六︰7)。M288︰50,口徑14.3、高2.5厘米(圖六︰8)。

杯 1件。M288︰53,侈口,尖圓唇,腹壁斜直内收,餅狀矮底座。口徑7.6、底徑5.3、高10.8厘米(圖六︰9)。

江蘇盱眙東陽漢墓群M279、M288發掘報告

圖六//M288出土陶器

1.雙耳罐(M288︰21) 2.缽(M288︰9) 3、4.小罐(M288︰28、30) 5.壺(M288︰43) 6、7、8.壺蓋(M288︰44、49、50)9.杯(M288︰53) 10、11.盒(M288︰22、23) 12.钫(M288︰48) 13.獸面紋鋪首耳(M288︰48) 14.鐎盉(M288︰52)15.殘器流(M288︰25) 16.器蓋(M288︰10) 17.豆柄(M288︰46)

盒 2件。形制相同,器表有黑色陶衣。盒身殘,未能完全修複,弧腹,下腹斜收,圈足微外撇。弧形蓋,蓋頂部上有一圈凸棱,外壁飾四道凹弦紋。M288︰22,盒身底徑9.2、殘高10.9厘米;蓋口徑18.7、高4.3厘米(圖六︰10)。M288︰23,盒身底徑9.8、殘高5.8厘米;蓋口徑19.2、高5.3厘米(圖六︰11)。

钫 2件,僅修複1件器底。M288︰48,腹中部以上殘,下腹斜收,矮圈足呈假圈足狀。獸面紋鋪首。底徑14.6、殘高17.9厘米(圖六︰12、13)。

鐎盉 1件。M288︰52,扁球形腹,肩部及腹部各有一道凸棱,口殘。盉身一側有一獸頭形流,與流夾角呈90°方向原有一柄,柄殘,截面為長方形。三矮尖狀足。殘口徑7.4、最大腹徑15.6、殘高10.4厘米(圖六︰14)。

殘器流 1件。M288︰25,器身殘,未能修複,僅存流口部分。流為獸頭形,近圓形口,長頸,中空。殘長15.3厘米,口長徑3.8、短徑3.2厘米(圖六︰15)。

器蓋 1件。M288︰10,覆缽形蓋,斂口,圓唇,平内凹。口徑16.4、高5.1厘米(圖六︰16)。

豆 1件。M288︰46,僅修複部分豆柄。長柄,中空,下端喇叭狀。殘長13.8厘米(圖六︰17)。

3.漆器

漆器 6件,均朽為痕迹,無法提取。根據痕迹判斷,主要器類為盤、盒等。

4.鐵器

劍 2件。均殘朽嚴重。M288︰40,殘存銅格和少量劍身。殘長5.5、最寬5.1、厚1.5厘米(圖七︰1)。M288︰41,銅格,莖殘,劍身截面為扁橢圓形。殘長42.3、最寬4、厚0.7厘米(圖七︰2)。

江蘇盱眙東陽漢墓群M279、M288發掘報告

圖七//M288出土器物

1、2.鐵劍(M288︰40、41) 3.鐵削刀(M288︰56) 4.銅鏡(M288︰37) 5.銅帶鈎(M288︰58) 6、7.玉璧殘片(M288︰42-1、42-2)8.玉飾(M288︰57)

削刀 1件。M288︰56,殘,鏽蝕嚴重,截面為梯形。殘長22.7、厚0.7、最寬1.6厘米(圖七︰3)。

5.銅器

鏡 2件。M288︰13,殘朽成銅渣狀,不可辨認。M288︰37,星雲紋鏡,圓形,連峰鈕,圓鈕座,座内以凸線紋圓圈為界分兩組紋飾,圈外飾一圈内向十六連弧紋,圈内飾六組弧線紋。寬緣,緣内一周飾内向十六連弧紋。座緣之間飾兩道凸弦紋,間飾七星雲紋和乳釘紋,乳釘共四組,一顆大乳釘周圍環繞8顆小乳釘,以單線十字紋相隔。七星雲紋以三條線組成的弧線相連接配接。共計64顆乳釘形成星雲紋帶。直徑14厘米(圖七︰4)。

帶鈎 1件。M288︰58,鏽蝕,鈎首殘缺,器型較小,圓鼓腹,背有一鈕,殘成長橢圓形。長3.3、寬1.4、高1.3厘米(圖七︰5)。

銅盆 2件。殘朽嚴重,未能修複。

镦 1件。殘朽嚴重,未能修複。

6.玉器

玉璧殘片 一組2件,均為玉璧上截取的小部分殘片,青白玉質,正背面均飾谷紋。M288︰42-1,長3.3、寬2.4、厚0.7厘米(圖七︰6)。M288︰42-2,局部為灰黑色。長3、寬1.1、厚0.7厘米(圖七︰7)。

玉飾 1件。M288︰57,白玉,半管狀。長1.7、寬1.7、厚0.7厘米(圖七︰8)。

三、結語

M279和M288均屬小型墓葬,其墓葬形制為西漢時期典型的土坑豎穴木椁墓,所出土器物主要有成組的釉陶鼎、盒、壺、瓿等器物,此亦西漢時期最為常見的器物組合,往往具有禮器特征。其中M279為一椁單棺,棺外形成擺放器物的邊箱。釉陶瓿M279︰7、8與江蘇淮安王莊村M20︰2[1]和江蘇盱眙大雲山王陵M17︰21[2]均具有相同的造型特征,較為扁鼓、最大徑位于器腹部偏上。與釉陶瓿同出的釉陶鼎M279︰3、4,釉陶壺M279︰5、6,在大雲山王陵M16、M17[3]中也有同類器存在(如釉陶鼎M16︰23、M17︰23,釉陶壺M16︰11)。上述的這幾座可供比較的墓葬時代均為西漢早期,是以判斷M279年代應為西漢早期,随葬的蟠螭紋銅鏡年代也與這一判斷吻合。

M288為一椁雙棺合葬墓,椁室兩端形成頭箱和足箱。頭箱和足箱中随葬大量的灰陶器和漆器,釉陶器則置于椁室外北端,堆放成兩層。其中4件釉陶鼎形制統一,與江蘇盱眙小雲山M7e︰11、1[4]同為三長乳釘鈕缽形蓋,器身置外撇附耳,底附三獸面紋外撇矮蹄足的特征,年代應基本同時。此外,其他釉陶器也能在該墓中找到同類型器,如釉陶壺M288︰4與小雲山M7e︰5,釉陶盒M288︰16與小雲山M7e︰7。小雲山M7為西漢中期,是以,M288釉陶器年代應為西漢中期。與釉陶器同出的還有一批灰陶器,多數薄胎,應為随葬專做的仿銅陶禮器。其中陶壺M288︰43與江蘇邳州埠上村M22︰2均為高假圈足,陶盒M288︰23與埠上村M22︰1底部均為弧底矮圈足,埠上村M22[5]為西漢早期。此外,陶鐎盉M288︰52與安徽六安十裡鋪D1M19︰37外形相同,獸面鋪首耳M288︰48與十裡鋪D1M17︰1耳部特征一緻,十裡鋪 D1M17、M19[6]年代均為西漢早期。是以,M288内的灰陶器年代應大緻在西漢早期,較釉陶器年代略早。綜上,M288整體年代應定為西漢中期。

在M288西棺中随葬有星雲紋銅鏡,此類鏡一般流行于西漢中期,與椁外釉陶器同時。而釉陶器基本雜亂堆于墓葬填土之中,且下層釉陶器仍疊放在墓葬填土之上,而不是置于墓底,這或許說明M288西棺晚于M288東棺下葬,西棺随葬釉陶器,東棺則為灰陶器。另外,東棺中随葬有鐵劍,可能為男性,西棺則為女性,該墓應屬于同穴合葬墓。

東陽城遺址外分布着大量的漢代墓葬,如北部的小雲山[7],東北部的大雲山江都王陵[8],南部的廟塘[9],東南部的安徽北崗[10]等地,上述墓葬都已進行過考古發掘。此次發掘的這兩座墓葬位于東陽城北側約700米,無疑為研究東陽漢墓的分布範圍及東陽城遺址性質以及居民的喪葬習俗和物質文化增加了新的材料。

領 隊:胡 兵

發 掘:薛玲玲 趙李博 王軍來 劉顯豐

繪 圖:薛玲玲 丁秋雨

修 複:趙 璋 趙有良

執 筆:胡 兵 薛玲玲

[1]胡兵:《江蘇淮安王莊村漢墓群的發現與研究——兼談淮安地區漢代土墩墓》,《東南文化》2016年第5期。

[2]南京博物院、盱眙縣文廣新局:《江蘇盱胎縣大雲山西漢江都王陵東區陪葬墓》,《考古》2013年第10期。

[3]同[2]。

[4]南京博物院、淮陰博物館、盱眙縣博物館:《盱眙小雲山六七号西漢墓發掘報告》,《東南文化》2002年第11期。

[5]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江蘇邳州埠上村四座西漢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18年第1期。

[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六安市十裡鋪1号土墩墓》,《考古》2017年第2期。

[7]a.同[4];b.盱眙縣博物館:《江蘇東陽小雲山一号漢墓》,《文物》2004年第5期。

[8]a.南京博物院、盱眙縣文廣新局:《江蘇盱眙縣大雲山西漢江都王陵一号墓》,《考古》2013年第10期;b.《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二号墓發掘簡報》,《文物》2013年第1期;c.《江蘇盱眙縣大雲山西漢江都王陵北區陪葬墓》,《考古》2014年第3期等。

[9]南京博物院:《江蘇盱眙東陽漢墓》,《考古》1979年第5期。

[10]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天長縣漢墓的發掘》,《考古》1979年第4期。

原載《東南文化》 2019年第6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