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Scrum Master們,難道每天都在摸魚

摘要:衆所周知,ScrumMaster是服務型上司——其本身不參與日常的研發工作,寫代碼、改Bug的工作都讓團隊幹了,Scrum Master到底幹了啥?ScrumMaster工作的好壞應該如何衡量?

本文分享自華為雲社群​​《Scrum Master們每天都在摸魚麼?》​​,作者:靈活的小智 。

衆所周知,ScrumMaster是服務型上司——其本身不參與日常的研發工作,寫代碼、改Bug的工作都讓團隊幹了,Scrum Master到底幹了啥?ScrumMaster工作的好壞應該如何衡量?

衡量ScrumMaster工作的好壞,首先應該了解Scrum Master平時都幹什麼。

全職的ScrumMaster需要觀察、輔導并引導團隊按照Scrum架構進行日常的産品傳遞工作,作為Scrum Master,往往有如下職責:

教練:Scrum Master本身也是一種靈活教練,需要觀察團隊的日常工作,并且對開發團隊和産品負責人(Product Owner)進行輔導,確定整個團隊能夠按照Scrum流程開展各項活動。

服務型上司:Scrum Master不同于職能經理或者項目經理,不會去指令團隊做什麼任務或者怎麼做,也不掌握團隊成員的“生殺大權”,Scrum Master為Scrum團隊提供服務,確定團隊産品傳遞中的必要需求得到滿足。

過程權威:Scrum Master要確定團隊了解靈活的價值,同時確定團隊在此基礎上遵循Scrum的原則,幫助團隊定義自己的靈活流程并進行實踐;并且在後續幫助團隊持續改進,實作傳遞業務價值最大化。

 “保護傘”:Scrum Master應該保護團隊免受外部幹擾,讓團隊集中精力在價值傳遞上。比如:産品經理想在疊代中插入新的需求,Scrum Master需要衡量需求是否應該插入,插入後哪些需求應該置換等等,而不是坐視不管。

“清道夫”:Scrum Master要幫助團隊掃清傳遞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比如團隊新的開發環境要一組叢集,而團隊本身對資源沒有建立權限,可由Scrum Master拉通相關人員,進行叢集的建立。

“變革代言人”:Scrum Master要積極推動靈活,盡管這可能會很困難,但作為Scrum Master應該讓團隊乃至組織意識到轉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需要讓團隊看到Scrum 為團隊帶來的收益。

Scrum Master們,難道每天都在摸魚

通過上文對ScrumMaster職責的描述,不難看出,Scrum Master主要工作就是推動靈活在團隊中的進行,其本身不寫代碼,也不寫項目所需的各種文檔——沒有什麼輸出。

看過足球的應該都知道,哪怕教練有能力、有權力,也很難保證帶隊出成績,教練取得的成績通常和球員分不開。再看看Scrum Master,其本身是服務型上司——沒權力,Scrum的具體實踐者是團隊,是以要做到“指哪打哪”就更難了。

以上因素會導緻ScrumMaster工作的好壞很難衡量,甚至會讓人産生一種ScrumMaster每天啥也不幹的錯覺。那Scrum Master工作的好壞到底如何衡量呢?

衡量ScrumMaster工作好壞的方法還是有的,雖然并不能衡量的那麼準确,本文介紹的方法主要有三種:通過工具衡量、通過改善效果衡量、通過團隊主觀評價衡量

有句話叫:“度量什麼,就一定會得到什麼”,那為什麼還要用工具去衡量?

其實這裡說的并不是用一個工具去記錄、管理Scrum Master的日常工作,所謂工具是指團隊日常工作使用的各項工件,比如看闆、使用者故事、燃盡圖等,通過團隊對各項工具的使用情況,來側面反映出Scrum Master對團隊的輔導效果。

比如,正常情況下,Scrum Master會主持團隊的站立會議,會上團隊成員互相分享項目進展及阻礙。往往在會議前或會議中,看闆上的工作項會有價值流動,比如某些工作項進入開發、某些工作項進入測試、某些工作項進入評審等,工作項狀态更新的同時,還會伴随着消耗工時的更新,以便于後續類似任務的估算。如果Scrum Master很好的引導團隊,讓團隊嚴格按照Scrum流程來開展日常工作,那一個工作項往往會經曆頻繁的狀态變更,以​​華為雲DevCloud​​的工作項為例,工作項的操作曆史中可以看到工作項狀态、處理人以及工時等字段的變更,如下圖:

Scrum Master們,難道每天都在摸魚

而如果Scrum對平時的工作敷衍了事,或者很難推動團隊踐行Scrum,工作項的價值流動往往會很有跳躍性,如下圖:

Scrum Master們,難道每天都在摸魚

再比如,ScrumMaster需要去輔導産品負責人如何編寫使用者故事承載需求,并且按照價值優先級對需求進行排序,我們可以通過使用者故事的好壞,比如是否滿足三段式,故事粒度拆分是否合理等,來衡量Scrum Master的工作效果(​​華為雲DevCloud​​​專家服務平台提供了“​​使用者故事 ​​”能力評估功能,可線上對使用者故事編寫水準進行自動評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來評估一下)。

除了工具外,還可以通過團隊傳遞情況來判斷Scrum Master工作的好壞。這裡說的傳遞情況不是指人均産出代碼行、千行代碼Bug率等名額,用這些名額衡量的話,往往還是之前提到的——“度量什麼,就一定會得到什麼”,起不到啥衡量作用。

靈活的本質是通過疊代的方式,小步快跑同時對産品進行及時的調整,以提高産品研發效率和品質。是以筆者認為可以從使用者故事傳遞周期、項目整體按時傳遞率、産品使用者滿意度等改善效果來從側面衡量Scrum Master的工作的好壞。

靈活轉型初期可能很難看到明顯的進展,在這個過程中Scrum Master要幫助團隊發現問題,比如為什麼項目上線後會有很多Bug,什麼原因造成的,後續應該如何改進,跟蹤改進狀況等。走過幾個疊代後,如果Scrum Master對團隊引導是有效的話,産品的使用者滿意度應該是有所提升的;同時各方面的傳遞周期也會逐漸縮短且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速率。

如果團隊經曆幾個疊代,一直很掙紮——加班加點、項目按時上線後一直有一堆改不完的Bug,那ScrumMaster的工作多半是失敗的。

Scrum Master輔導過的團隊通常會有很好的團隊氛圍,Scrum Master輔導的如何可以通過訪談或者問卷的形式,讓被輔導的團隊評價ScrumMaster的工作,往往也會得到答案。

靈活不是短期内就完成的工作,更不是銀彈,靈活轉型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Scrum Master需要觀察團隊,引導團隊去實踐靈活方法,思考怎麼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最後總結經驗。當一個團隊趨于高度靈活的狀态,Scrum Master的工作可能會輕松,否則Scrum Master要做的事情還是很多的。

​​點選關注,第一時間了解華為雲新鮮技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