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打球、爬山.......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任何行動都是依靠雙腿完成的,做的最多的運動也是走路,但是這些都要基于正确的走路方式,要是走路的方式不對,不僅無法達到預期,還會造成腰和腿的損傷!

五種腰部最怕的走路方式
駝背型:這類人不僅背部彎曲,連肩膀和脖子也會向前伸。現代人經常使用電腦,大部分時間身體向前傾,時間長了後背的肌肉就變得僵硬,脊椎的S型發生改變,為了支撐沉重的頭部重量,脖子及腰部便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容易導緻腰痛、大腿肌肉痛、肩膀酸痛。
反腰型:這麼走路乍看之下背脊挺得很直,顯得有精神,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的腰部卻是朝後方反折的,這多是由腹肌及背肌不平衡造成的,常見于腹肌較弱的女性。用此種方式走路,腰部會産生沉重、疲勞感。
螃蟹型:走路時腿朝外彎,常見于腿部肌肉特别粗壯的男性及骨盤松弛的女性。這種走路方式通常和骨骼歪斜有關,時間長了會導緻膝蓋和髋關節疼痛。這類人走路時要盡量讓腳尖朝前邁出。
左右傾斜型: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用的一側手腳,是以肌肉的發達程度不平衡,會使骨盆左右傾斜,而身體為了取得平衡,全身骨骼都會是以而受到影響,走起路來左右傾斜,時間長了會導緻單側腳踝痛、膝蓋痛。這類人尤其要注意,不能長時間用一隻手拿重物,或是單腿站。
屈膝型:多見于年紀大的人,主要是因為軀幹肌肉整體性衰退,呈現無法支撐的狀态,導緻膝蓋彎曲,需靠大腿前側肌肉支撐。如此一來,腹部深層的髂腰肌更加衰弱,軀幹肌肉得不到鍛煉,陷入老化的惡性循環。
走路的正确姿勢
在室内走路:邁步時,後腳不深踩,用足尖輕輕碰觸一下地面即可,注意放松小腿肌肉;邁出後,用全腳掌着地。這樣,小腿肌肉在松弛和緊張間切換,有助于血液循環。應注意步幅不要太大。
上下樓梯:上樓梯時,兩腳間的距離與骨盆相當,向正上方擡腳;應能感受到骨盆發力帶動身體上樓,而不是用腿部肌肉;頭和腳方向不一,如邁右腿時,頭部偏向左邊。
下樓梯時:兩腳間距略寬于骨盆,用全腳掌着地;骨盆随着前腳微微傾斜,靈活運用脊背的力量,頭偏向與腳部相反的一側,穩定身體。
長距離行走:上半身保持靈活柔軟,略彎曲手肘,感覺肩胛骨在前後運動,向左右擺動雙手。為配合雙臂和肩胛骨的活動,骨盆會自然向前運動,有節奏地帶動雙腿,不易感到疲勞。
背負沉重行李:關鍵是縮小承受重力的範圍,盡量将行李貼緊身體,雙腳間距與骨盆相當,向正前方邁步,這樣能夠保證身體穩定性。手臂和肩部搖擺幅度小的話,行李也不會被“甩來甩去”,減少不必要的負荷。
溫馨提示
世界衛生組織将走路評定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一周步行3小時以上,可以降低35%-40%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60歲以上,一周三天,每次步行45分鐘以上,可以預防老年癡呆;一周步行7小時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罹患率。是以建議,成年人每天進行累計相當于6000步以上的身體活動。每天走6000步≈3至4千米行走距離≈30分鐘左右。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