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斷親現象的背後:過着“失敗”生活的父母,卻妄想子女功成名就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社會科學對于人類社會的各種方面都會進行全面的考量與細緻的思考。拿人類社會當中最為常見的組織形式——家庭來說,社會科學學者們關于這一基礎組織方式有着大緻兩個方向的研究:

首先是以血緣來維系的繼嗣關系,也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的父子祖輩關系;其次就是以親緣來維系的姻親關系。人類社會在不同次元的關系維系之中,能夠有序地發展與維系。

斷親現象的背後:過着“失敗”生活的父母,卻妄想子女功成名就

于是“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才會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信條。那麼是否有一天人們會不再重視這些關系呢?當然是會的,其實在當下,就已經有了較為明顯的趨勢。

90後“斷親”現象愈發兇猛

就像是文章開頭所說的,既然有人依靠親屬關系,那麼就會有人試圖将自己從這些關系當中剝離出來。

所謂“斷親”指的就是親屬關系之間愈發冷淡的關系,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已經逐漸明顯。

盡管沒有精确的資料用來可視化地反映這樣的變化,但是從我們生活的變化之中,其實不難體會到這樣的現象。

斷親現象的背後:過着“失敗”生活的父母,卻妄想子女功成名就

尤其是對于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之後的這代人而言,無論是獨生子女政策還是特定的生長環境,都對他們的人生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導緻這代人在遭遇情感、精神以及物質上的困境時,往往不會在第一時間想到自己的親人與父母,加之如果沒有兄弟姐妹的話,他們更加傾向于和自己的同侪進行交往。

除此之外,這種“斷裂”其實已經開始蔓延至父母與子女之間,尤其是當下年輕人甚至達到了一種“忘恩負義”的境界,縱觀90後的童年教育,一切在20年前,早成定局。

我們也許可以發現,越是年輕的個體,越會在生活當中選擇突出自己的個性,甚至對于父母的一切言語都會視為“唠叨”甚至“糟粕”,進而産生極強的沖突。

斷親現象的背後:過着“失敗”生活的父母,卻妄想子女功成名就

這并非是現在這代人不再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孝悌”标準限制,而是因為在代際的交流之中,某些心理層面的阻礙在發生作用。

代際沖突

其實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當中,代際沖突(generation conflict)并非不存在,之所現如今才開始分析,一個是因為人們的相關科學發展水準達到了可以進行深入探究的階段。

其次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變遷使得促使代際沖突的因素增加,這一現象對人們的困擾愈發明顯。

斷親現象的背後:過着“失敗”生活的父母,卻妄想子女功成名就

我們不妨從代溝(Generation Gap)這一概念開始進行思考,這一詞彙顯然是一個“舶來品”,是源于西方從心理學角度對于代際差異進行的探讨。

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文化與人格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著有《代溝》一書,其中提到“年輕人和年老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們年長的人――隔着一條深溝在互相望着……”。

而關于這條“溝”究竟是在增長還是彌合,米德認為這是人類親手“挖”出來的,終究會存在。

斷親現象的背後:過着“失敗”生活的父母,卻妄想子女功成名就

在中國社會當中情況也亦是如此,兩代人甚至更多代之間的不同層次需求與傳統文化賦予人們的長幼尊卑秩序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張力,這種變化導緻了一些後果:

1.長輩傾向于借助自己的“老人”身份,強行以自己的價值觀影響晚輩

2.同樣,晚輩會因為難以接受長輩的觀念而産生強烈的抗拒心理,尤其是在西方自我意識傳入中國之後

3.代際沖突會上升至十分緊張的地步,以至于親屬之間“水火不容”……

顯示的情況就是當今社會當中,随着競争壓力的增加,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畢業生湧入社會之中,而社會當中的崗位卻隻有一定數量。

斷親現象的背後:過着“失敗”生活的父母,卻妄想子女功成名就

在這種前提之下,許多學生會選擇暫時不就業,而是在家中進行各種資格考試的準備;在父母看來,似乎這種行為就是對于更加高學曆、更加穩定工作的追求。

于是傳統長輩對于子女“考個公務員吧”的喋喋不休與年輕人避開就業高峰期的動機在此刻達成了一緻。

然而,這種“和解”的後果,就是社會當中這種風氣愈發嚴重,以緻于大量的學生都認為,畢業之後等待自己的不是殘酷的社會,而是依舊輕松的“啃老”生活。

對于其父母而言,仿佛自己的價值就是拼命為了後代再工作幾年,好讓他們在不去找工作的情況下,也能夠“安心備考”。

斷親現象的背後:過着“失敗”生活的父母,卻妄想子女功成名就

兩代人真的“各取所需”嗎?

上文當中提到的這種現象其實不容小觑,因為這種現象已經十分普遍了。我們不妨依舊以此來入手,來分析一下代際的不同需求。

對于年長一些、閱曆更加豐富、思想也更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一代而言,他們對于生活的渴求,更多的是安穩、平順、“旱澇保收”這類有極強農業社會意味的觀念。

是以在求職方面,公務員、科研院是以及事業機關就成為“香饽饽”,因為在他們看來,無論多高的收入,隻要夠生活就可以;但是工作機會得來之不易,一定要穩定。

斷親現象的背後:過着“失敗”生活的父母,卻妄想子女功成名就

然而在更加年輕、在新世紀成長、有很強自我意識的這代人而言,社會對于他們來說是充滿各種誘惑的,他們往往不會像長輩們那樣注重生活與工作的穩定,而是會更加注重工作本身對于自己的吸引力、收入與待遇的水準以及自己能否從中擷取享受等等。

簡而言之,從生活當中汲取自己想要的感受算是這一代人最為明顯的特征。

其實斷親現象的背後,無不是過着不盡人意的生活,無法跨越認知鴻溝的“失敗”父母,妄想子女功成名就,并且用錯誤的方式脅迫子女一定要“功成名就”。

斷親現象的背後:過着“失敗”生活的父母,卻妄想子女功成名就

“斷親”現象難以避免,一味地“望子成龍”有時會适得其反。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