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熱點丨華為釋出首款鴻蒙汽車,鴻蒙座艙首次商用

·聚焦:人工智能、晶片等行業

歡迎各位客官關注、轉發

前言:

華為此前對自己在汽車領域的定位是:做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但現在華為走到了舞台的C位。

近日華為宣布搭其鴻蒙智能座艙的首款智能汽車AITO問界M5亮相。看起來,除去制造,華為幾乎包攬了這款車的所有環節,包括銷售管道。

作者| 方文

圖檔來源 |網 絡

熱點丨華為釋出首款鴻蒙汽車,鴻蒙座艙首次商用

AITO的華為烙印

2021年12月23日,在華為冬季旗艦新品釋出會上,全新汽車品牌AITO正式釋出了AITO問界M5。

新車定位為中型豪華SUV,追求極緻的智能與豪華,搭載HUAWEI 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台和HarmonyOS智能座艙,并且帶來華為終端雲服務軟硬協同的車載應用生态。

熱點丨華為釋出首款鴻蒙汽車,鴻蒙座艙首次商用

AITO問界M5除了搭載鴻蒙智能座艙外,還采用了華為自研三電技術、4.0智慧工廠以及晶片級的隐私安全保護,并在售後方面也依靠華為的營銷服務體系。

也就是說,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是從研發到銷售服務的全鍊條深度合作。

此外,餘承東當天還在發言中稱,這次華為将手機的設計團隊和軟體團隊與車企一起造車,并且要求團隊按照百萬豪車的内置、設計、性能和體驗來制造這輛車。

熱點丨華為釋出首款鴻蒙汽車,鴻蒙座艙首次商用

HarmonyOS智能座艙的造手機思維

傳統車機廠商大多以控制和地圖為主要設計源頭出發,而AITO問界M5的中控看起來就是在用造手機的思路打造中控體驗。

HarmonyOS智能座艙擁有大面積的可視化互動區,桌面下方有常駐的個性化快捷欄SmartDock服務卡片,他們也可以按照個人喜好進行調整,讓大部分設定和資訊一步直達,實作零層級操作。

此外,HarmonyOS智能座艙建構了全屏、分屏、懸浮窗等豐富的視窗顯示形式,滿足不同場景下的互動需求。

一定程度上,華為深度參與打造的這款車,诠釋的正是華為對智能汽車的了解,它更像是一個電子産品,一部搭載了HarmonyOS的智慧終端,是很多既有技術在新終端上的整合和疊代。

熱點丨華為釋出首款鴻蒙汽車,鴻蒙座艙首次商用

華為造車新思路與雙模式

華為賣車的邏輯是在手機業務受阻後,華為需要汽車來補上收入窟窿。餘承東希望借賣車來保住華為的管道資源。

到了今年第三季度,華為裁撤車BU總裁職位,原總裁王軍改任首席營運官(COO),同時兼任智能駕駛産品線總裁;卞紅林開始主導新增的研發管理部。

這套組織體系中,餘承東是一級上司,王軍和卞紅林分管營運和研發。

在此之下,是具體的各産品線,其中每一個産品線都擁有自己的産品和銷售人員。

熱點丨華為釋出首款鴻蒙汽車,鴻蒙座艙首次商用

目前華為汽車汽車業務可以簡單概括為[幫車企造好車]和[幫車企賣好車]。

前者旨在為車企提供智能化零部件,業務主要承載于華為車BU,另有一部分晶片業務由華為晶片部門海思支援,三電系統業務則由華為數字能源公司支援。

基于這個戰略規劃,華為和車企的合作主要分為[淺合作]和[深合作]兩種模式。

其中,淺合作模式是作為軟硬體及智能化的整體方案供應商,提供包括電驅動系統、電機控制器、HiCar等軟硬體上的全面合作。

深合作基于2020年11月推出的HUAWEI Inside 全棧式方案,華為向車企提供鴻蒙車機與自研車載計算晶片在内的全套 HI 解決方案,并授權在車身上使用 HI 的 Logo。

熱點丨華為釋出首款鴻蒙汽車,鴻蒙座艙首次商用

背負着目标與行業雙重壓力

在汽車成華為消費者業務的重頭戲背後,目前搭載HarmonyOS的華為裝置數已超2.2億台,HarmonyOS Connect 2021年新增生态裝置發貨量超1億台。

但原本承載鴻蒙系統沖量任務的手機業務,因晶片受限而遭遇挫折。而汽車業務闆塊的發展似乎看上去也是高開低走,銷量情況一般。

熱點丨華為釋出首款鴻蒙汽車,鴻蒙座艙首次商用

華為的管道是一衆車企看重的資源,尤其是在汽車對私銷售模式亟待更新和突破的背景下,自己投資展示店體驗店成本過高,能和華為這類的管道健全的合作方合作是上選。

然而,對自帶流量的頭部車企而言,其本就無需擔心品牌管道建設,也不存在技術方面的缺憾,選擇同華為深度耦合,綁定其ICT方案,并不符合核心利益。

在華為每一個核心部件都做的預期下,頭部車企擔心自己淪為不賺錢的代工廠,不願意與華為深度合作。

車企們擔心使用華為提供的整體解決方案,華為便成了靈魂,而上汽就隻是肉身。

對于傳統車企而言,這等于失去了在核心技術上的話語權,很可能最終淪為代工廠。

出于這種擔心,當有能力比對華為的車企都在尋求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發展,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推行便會遇到阻礙。

同時,面對蘋果、小米、蔚小理的步步緊逼,外強中幹且利潤率極高的AITO問界M5,有一說一頗有些誰買誰上當的意味。

熱點丨華為釋出首款鴻蒙汽車,鴻蒙座艙首次商用

結尾:

不過,華為面臨的問題,還是整車設計開發以及生産、傳遞等環節的偏硬體和線下服務的能力。

對華為而言,銷量并不是衡量合作利弊的唯一要素,想要在日後拿下所謂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商,就必須在當下更深程度地介入造車線。

部分資料參考:财經十一人:《華為汽車2021:合資疑雲,三次變陣》,品玩:《首款鴻蒙汽車,華為正名之戰》,觀察者網:《華為“首款鴻蒙汽車”背後尴尬:小廠“帶”不動,大廠不讓“帶”》,光子星球:《華為鴻蒙“問界”,賽力斯深藏功名》,中國商報:《首款鴻蒙汽車來了,華為因何不自己造車》

本公衆号所刊發稿件及圖檔來源于網絡,僅用于交流使用,如有侵權請聯系回複,我們收到資訊後會在24小時内處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