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姑庵舊址
滕縣農民抗日協會誕生地---化姑庵遺址,位于棗莊莊裡水庫西側,羊莊鎮前台村南200米處的薛河東岸的一片2-3米高的土台子地上,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是一處融北辛、龍山、大汶口文化時代,及進入文明時代夏、商、周、漢、唐、宋、元、明、清至民國年間的曆代連續綜合文化遺址。因依山傍水,自萬年之前至民國年間,我們的祖先就一直定居于此繁衍生息,目前曆代文化層儲存完好。
唐貞觀年間在此建法華庵,後又在庵前建法華寺,後尼去庵廢,僅存僧寺而已,仍用法華庵之名,後來俗稱化姑庵。原庵面積10畝,前後大殿各五間,東西配房各三間,蒼松翠柏,明香火旺盛,清末時,寺院還晨鐘暮鼓香火不斷,尚有碑十多同。1938年春,滕縣抗日農民協會在此成立,曾為抗日根據臨時指揮部、為魯南抗日武裝奠定了基礎,這裡是滕縣抗日的根脈,革命的紅色遺址。由于戰亂年久失修,以及文化大革命等,昔日的輝煌蕩然無存,現已為高台平地,僅有省、市級重點文化遺址保護碑而已。
1937年“七 七事變”以後,魯南革命先驅者李樂平(羊莊鎮大趙莊人,由滕縣高小考入濟甯中學,後考入上海法租界華人巡捕。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任中共江蘇省軍事委員會常委,1934年6月被捕入獄),在蘇州監獄被赦出獄,原來打算去延安參加革命,後因身體虛弱,決定先回滕縣大趙莊老家短暫修養。他回家後,中共滕縣地方黨組織和山東省委均與他取得了聯系,他不顧個人安危,積極組織宣傳抗日,發展抗日武裝力量,投身于建立指導魯南人民抗日救亡活動。
李樂平
8月,李樂平首先在大趙莊老家李氏家族開展抗日宣傳,并動員成立了由李子成、李子印、李子肅等為骨幹的41人參加的大趙莊農民抗日協會,接着向附近村莊北塘、黃溝、宋屯等村擴充成立抗日協會組織,後又在王右池等同志的支援下在滕縣二區廣泛的宣傳發動,于1937年10月27日,在古薛河東岸的化姑庵的廟會上,成立了由2000人參加的滕縣農民抗日協會,并舉行了抗日宣傳誓師大會,推選李子成為農民抗日協會會長,農民抗日初建高潮,相繼又成立了自衛團,民兵等組織。後又在省委和地方黨組織王思新、王右池、于公、渠玉柏等同志的支援幫助下,在北部的善堌成立了以農民抗日協會為基礎的農民抗日訓練班,并吸收了魯南蘇北的進步人士參加,培養了一批抗日人才。
1938年3月18日,滕縣淪陷後,在訓練班的基礎上成立了滕縣人民抗日義勇軍,化姑庵成為臨時抗日指揮部。5月滕、沛、峄三縣農民抗日武裝在南塘合編成為魯南人民抗日義勇總隊。(這是魯南地區較為早的武裝力量),後魯南人民抗日義勇總隊在抱犢堌改編為八路軍115師蘇魯支隊,這支農民抗日武裝,南征北戰,最早參加抗日協會的李子成、李子印等同志有的成為了黨的骨幹,有的成為了抗戰英雄,有的為國捐軀,他們為抗戰和解放戰争做出了較大貢獻。
精彩不錯過
作者:張兆登 薛士棟
微遊棗莊 編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