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有人的地方就有鬥争,有鬥争的地方就會有戰争,這句話放在中國的古代可以說是極其的貼切了,中國各個朝代,各個部落,互相之間的戰争不知道發生了多少,那麼,一旦有戰争就會有死亡,一旦有死亡就會出現屍體,在那麼大規模的戰争中,出現看了大量的屍體要怎麼解決呢,這些屍體最終到哪裡去了呢?

盡管說古代的戰争和現在戰争的規模根本沒有辦法比較,但是傷亡人數并不會比現在的戰争少多少,同時由于古代缺乏足夠的醫療條件,在戰争中死亡的人數可能還要超過現在,那麼在古代,軍人戰死沙場然後被烏鴉鳥類,野狗之類啃食是常有的事情,别說什麼馬革裹屍還了,那種甯願戰死沙場的話都是從誰的口中說出來的?是以說這種馬革裹屍還的待遇也就隻有那些君王,将軍才可以享受了。
就比如說五代十遼太宗南侵失敗,在撤退途中患病死掉了,但但是歸程還很遙遠,你知道的嘛,古代哪裡會把皇帝丢在半路草草埋了,是以那個時候禦廚就除了注意,把皇帝的内髒掏空,用鹽腌着,這才順利的把皇帝的屍體帶回朝中。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我們就不再細說了。
那麼,普通的士兵是怎麼樣的結果呢?就地埋了,沒有錯,就是就地埋了,還不是說認認真真的埋了,而是随随便便的挖一個大坑,屍體全部丢裡面,然後埋土。
在公元546年,東魏丞相高歡傾國圍攻玉璧城,結果呢,兩軍相持了五十幾天,沒有結果,東魏還自己死了七萬人,沒有辦法,高歡就讓人将這些屍體埋在了一個大坑當中。
當然最慘的就是那些被殺的降兵了,往往就是簡單的蓋上一層土。奇怪的是在中國古代很少有為戰死的人進行火葬的,按說燒完了也就一了百了了,但确實少見史料有這些記載。少見的一例是突厥和隋軍的戰争。這個時候的突厥就對那些死去的士兵就是進行的火葬。但是說起來其實這還是和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有着一定的聯系的,突厥本身對死者的葬禮就是火葬。但是别看我們現在也是進行的火葬,但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對圖火葬是極其抵觸的,中國人講究的是入土為安,火燒是對屍體的大不敬。
但是其實有的戰勝者其實也無所謂尊敬不尊敬的,他們會将敵軍的屍首堆起來,用來威震敵軍。雖說曆史上對這些事是不會去記載的,但畢竟發生過就有迹可循,在河北易縣燕下都就有14處封土堆,最後經發掘,裡面共有2000多個頭骨,光是想想都覺得滲人。
當然,其實還有吃掉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句話可一點都不是玩笑。曆史上确實有吃人的部隊。
是以說,在古代戰争中,哪有什麼馬革裹屍還,都是将軍皇帝才有的待遇,往往死掉的士兵能有一捧黃土就已經很幸運了。
是以當下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和平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