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有斗争的地方就会有战争,这句话放在中国的古代可以说是极其的贴切了,中国各个朝代,各个部落,相互之间的战争不知道发生了多少,那么,一旦有战争就会有死亡,一旦有死亡就会出现尸体,在那么大规模的战争中,出现看了大量的尸体要怎么解决呢,这些尸体最终到哪里去了呢?

尽管说古代的战争和现在战争的规模根本没有办法比较,但是伤亡人数并不会比现在的战争少多少,同时由于古代缺乏足够的医疗条件,在战争中死亡的人数可能还要超过现在,那么在古代,军人战死沙场然后被乌鸦鸟类,野狗之类啃食是常有的事情,别说什么马革裹尸还了,那种宁愿战死沙场的话都是从谁的口中说出来的?所以说这种马革裹尸还的待遇也就只有那些君王,将军才可以享受了。
就比如说五代十辽太宗南侵失败,在撤退途中患病死掉了,但但是归程还很遥远,你知道的嘛,古代哪里会把皇帝丢在半路草草埋了,所以那个时候御厨就除了注意,把皇帝的内脏掏空,用盐腌着,这才顺利的把皇帝的尸体带回朝中。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我们就不再细说了。
那么,普通的士兵是怎么样的结果呢?就地埋了,没有错,就是就地埋了,还不是说认认真真的埋了,而是随随便便的挖一个大坑,尸体全部丢里面,然后埋土。
在公元546年,东魏丞相高欢倾国围攻玉璧城,结果呢,两军相持了五十几天,没有结果,东魏还自己死了七万人,没有办法,高欢就让人将这些尸体埋在了一个大坑当中。
当然最惨的就是那些被杀的降兵了,往往就是简单的盖上一层土。奇怪的是在中国古代很少有为战死的人进行火葬的,按说烧完了也就一了百了了,但确实少见史料有这些记载。少见的一例是突厥和隋军的战争。这个时候的突厥就对那些死去的士兵就是进行的火葬。但是说起来其实这还是和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有着一定的联系的,突厥本身对死者的葬礼就是火葬。但是别看我们现在也是进行的火葬,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图火葬是极其抵触的,中国人讲究的是入土为安,火烧是对尸体的大不敬。
但是其实有的战胜者其实也无所谓尊敬不尊敬的,他们会将敌军的尸首堆起来,用来威震敌军。虽说历史上对这些事是不会去记载的,但毕竟发生过就有迹可循,在河北易县燕下都就有14处封土堆,最后经发掘,里面共有2000多个头骨,光是想想都觉得渗人。
当然,其实还有吃掉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句话可一点都不是玩笑。历史上确实有吃人的部队。
所以说,在古代战争中,哪有什么马革裹尸还,都是将军皇帝才有的待遇,往往死掉的士兵能有一捧黄土就已经很幸运了。
所以当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