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泉之美: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與孤

泉之美: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與孤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代文人墨客、清儒雅士,大多喜歡寄情山水之間,借此表達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而清澈的泉水,一直深受詩人們的喜愛。從唐朝人儲光羲“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到白居易的“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再到元人趙孟頫的“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與孤”,一首首流傳千古的詠泉詩篇,猶如一股不絕如縷的清泉流淌至今,滋潤着我們的心田。

泉之美,美在奔流靈動,隻有經過世俗滌蕩的人才能讀懂她的韻緻。說到詠泉詩,最廣為人知的當屬蘇轼的《浣溪沙·遊蕲水清泉寺》,在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面對泉彙成溪的壯闊景觀,蘇轼奮筆抒懷、以泉銘志,發出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的人生感歎,展現了其曠達樂觀、積極向上的性格,讀之令人精神昂揚。

與蘇轼的慷慨不同,有“詩佛”之稱的王維仕途失意後隐居終南山,在聽泉賞月的生活中逐漸領悟了人生真谛,一首《山居秋暝》禅意盎然,其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更是詠泉名句,泉水與青松都是高潔的意象,寄托了王維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同樣的境遇,截然不同的心态,暈染了濃淡深淺各異的人生,生動诠釋了“境由心造”的道理。

泉之美,更美在幽靜深邃,泉水叮咚中隐藏着許多人生“密碼”。在衆多的詠泉作品中,清朝人張善恒留下了幾首詠泉詩,可謂别具一格:“凡物盈則虧,爾泉盍自警。不見學道人,終日差短绠”,這首《滿井泉》道出了“盈滿則虧”的道理,勸誡世人凡事要謙虛謹慎、切忌驕傲自滿;“盈涸本無常,自行還自止。安得一寸心,化作無憂水”,這首《無憂泉》則揭示了“得失兩忘”的人生态度,告訴世人智者的境界隻需要一顆淡定從容的心。斯人已去,但張善恒借泉明理的詩作,閃爍着哲理的光芒,至今仍給人思考和啟迪。

泉之美,最美在清澄碧澈。清廉若泉一直是我們推崇的“好官”的品質。明朝人張好甯有首《廉泉》:“香花墩上有奇泉,飲罷頭痛始覺貪。争得長江大河水,悉于廉泉得其源!”傳說包拯讀書處香花墩有一奇泉,清官飲泉水能感到泉水甘甜,而貪官飲泉水将頭痛欲裂,詩人希望要是長江黃河的水,都從廉泉這裡獲得水源該多好,那麼天下皆清,這種對天下廉潔的渴盼既獨特又令人感動。

東晉詩人吳隐之曾寫一首《酌貪泉》:“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晉安帝時,吳隐之去廣州任刺史,路過石門“貪泉”,當地傳說即使清廉之士飲此水也會變成貪婪之人,吳隐之不信,飲下泉水并即興賦下此詩,以伯夷叔齊不貪财的情操來表達自己為官清廉的志向,隻要自己清廉,貪泉廉泉都不怕。

在燦若星河的古詩佳句中,詠泉詩就像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或笑看沉浮,或明理寄志,其别樣的魅力成為一股令人感動的文化“清泉”,曆經千百年依舊生生不息。

◎本文原載于《中國紀檢監察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