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是抗戰真正的全面爆發,國軍的頑強反抗,給侵華日軍沉重的打擊。這次戰役國軍傷亡30萬人,損失了60%的精銳,日軍精銳也損失了4萬多人,傷亡人數是日軍的數倍。雖然最終上海也淪陷了,但這場戰役看似中國輸了其實是赢了,而日軍吃了大虧,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因為雖然中國軍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老蔣最終的戰略布局得到了實作。本來日軍的侵略路線是從北向南的,因為早在1931年,他們就占領了東北三省,經過小鬼子幾年的苦心經營,這裡可以說是他們的大學營。攻,可以南下,長驅直入,華中、華北平原,十分的開闊,有利于日軍的機械化部隊的攻擊,如果這樣,中國軍隊就很難抵抗,幾乎是他們閉着眼睛都能打我們。退,他們可以守,當然這是不可能,不然小鬼子來中國幹嗎?
如果将日軍的入侵路線改成由東向西的話,那就不一樣了,我國地勢大家都知道,由東向西海拔逐漸的升高,東部多平原,西部多高山丘陵。這樣有很大的好處就是不利于侵華日軍機械化部隊的攻擊,我們也友善隐蔽,這樣他們想要入侵的難度就加大的不止一點點了。
這樣可以長期的抗戰,因為大家都知道,打仗說到底就是拼誰的家底厚,誰能夠撐得時間久,誰的實力雄厚。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十分的有限,而且他們有多條戰線需要應對,不僅僅隻是中國戰場。長期下去他們是耗不起的,這樣拖也能夠将他們拖垮。
而且當時上海灘那可是各國大使館所在的地方,一打仗,他們不遭殃?他們遭殃了,面對日本的畜生行為,他們背後的國家不會憤怒?是以不少的國家當時也在給日本輿論的壓力,對其進行譴責,衆怒難犯,對他們也會有影響。是以,不得不說,老蔣的政策還是挺高的。
這樣來看的話,淞滬會戰其實就是一場必輸的戰鬥,但是國軍通過這場戰役,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在戰略意義上來講,這場戰役并沒有輸,日軍将兵力從華北調到華東,延緩南下步伐,就是最好的證明。淞滬會戰很慘烈,但是這種慘烈終究還是有意義的,國民政府得以留存,中國的反攻和全面抗戰才能順利進行。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