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手機裡的App卻最多

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手機裡的App卻最多

文 / 巴九靈

0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将人的需求分為五層,其中最基礎的是生理需求——對空氣、水和食物的需求。

對此,國外網友有些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比生理需求更底層的,是對無線網絡的需求。斷糧可以支撐旬日,斷水可以支撐幾天,斷氧可以支撐幾分鐘,斷網則會暴斃。

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手機裡的App卻最多

後來,又有網友更新了理論,提出一項比無線網絡更根本的需求——電量需求。若是電量已盡,我要這WiFi有何用?

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手機裡的App卻最多

說到底,都是離不開手機。

過去兩年,你最長一次不用手機的紀錄,持續了多久?一周,一天,還是8小時——隻有睡覺時不用手機?

我設想了一下,如果真的完全離開智能手機,離開網絡,溝通靠接打電話,擷取資訊靠電視報紙,支付靠現金,出門靠問路,打車靠招手,吃飯必須親臨餐館/菜場,購物必須親臨超市/商場,買票必須親臨車站/機場,而且沒有健康碼很多地方進不去……

小巴,卒。

這種難以想象的生活,正是4億中國人的日常。

中國有14.12億人口,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11億(手機網民規模為10.07億)。也就是說,非網民有4億。

完完全全不上網。

他們當然不是均勻分布于各年齡段,超過3億的非網民是孩子和老人。嬰幼兒不需要上網,自有父母照顧他們的生活。問題是,老年非網民怎麼辦?

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手機裡的App卻最多

全國60歲以上人口共有2.64億,其中隻有1.23億入網。

這還要歸功于疫情催生的健康碼,倒回2020年3月,當時老年網民隻有6000萬,不到兩年時間翻了一番。

這引出另一個問題:匆匆入網的老年人,适應網際網路了嗎?網際網路,主動去适應老年人了嗎?

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手機裡的App卻最多

02

疫情以來,世界變化太快,老人和網際網路都在努力适應彼此。

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把這事當成了國家大事去推動。

“各地不得将‘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就是在這份方案中明确的。

同時,越來越多的老年大學開設“智能手機使用”課程。相關新聞報道又好笑又溫馨:

複習了上節課的微信使用教程,又進行了QQ的使用教學。(吉林)

因為他的手機反應比較慢,希望老師能每講一步再多等一等,不然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了。(甯夏)

該社群獨居空巢老人多,而且都是知識分子。老人們想念子女,但不會視訊聊天。他們有迫切的學習需求。(湖南)

新的問題随之而來。老人們學會使用手機,就和孩子們學會使用錢一樣,招來了騙子。初入網絡的他們,不識江湖險惡,什麼連結都敢點,什麼App都敢下。

根據極光釋出的《2021年Q3移動網際網路行業資料研究報告》,移動網民人均安裝66個App,Z世代人均安裝75個App,而中老年使用者人均安裝79個App,比整體平均水準多出13個。

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手機裡的App卻最多

年輕人的手機裡可能有5個購物App、5個社交App、5個視訊App、5個修圖App……即便如此都沒有中老年人手機裡的App多。

原因很簡單,一誘導,他們就下載下傳;一領福利,他們就下載下傳;一下載下傳,就安裝了一套全家桶。建議大家過年回家都翻翻父母的手機,看看裡面藏着多少莫名其妙的應用。

今年各地密集開展反詐騙宣傳,原因之一就是中老年手機使用者激增,防範意識薄弱。

除了那些誘導下載下傳的,也有一些網際網路企業規規矩矩地進行适老化改造,推出“關懷模式”或“長輩模式”。

我們試用了一下,發現多數App的适老化改造還比較初級,基本圍繞以下兩點:

1. 放大:字型放大,按鈕放大;

2. 簡化:功能簡化,營銷簡化。

能用好這些模式的老人,恐怕直接用普通模式也沒什麼困難。App适老化改造,仍然需要更多時間完善。

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手機裡的App卻最多

一些App的關懷/長輩模式約等于大字模式

在《雲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中,我們看到了一些有趣的新嘗試。

上海曹楊新村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勞工新村,1951年建村,時至今日,社群内的老年人占比高達44%,各項服務都面臨适老化改造的需要。

今年以來,社群内多出了一塊“一鍵叫車屏”。

網約車誕生之初,曾引發“老年人打車難”的争議。這塊屏,就是上海市對于這一問題的嘗試回答。

一鍵叫車屏設定在社群内老年人活動的高頻區域(例如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或小區門口),有幾大特點:

1. 刷臉/輸入手機号叫車,簡化登入步驟;

2. 自帶定位,不需要老人再在地圖上找尋自己的位置;

3. 呼叫計程車,老人上車後告知司機目的地,省去打字輸入的環節,下車時用移動支付或現金皆可;

4. 優先響應,不會讓老人久等。

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手機裡的App卻最多

發現了嗎?等的過程,其實很像在固定站台等公交,隻不過可以把車叫來;坐的過程,則是傳統打車——兩者都是老年人原本熟悉的場景,隻需要學會一兩個新步驟。

潤物細無聲,才是好服務。

我們聯系了提供這項服務的享道出行,問他們是如何打造出這款産品。他們說,最初進行App的适老化改造,也是把字型和按鈕調大,後來調研老年群體,發現他們的困難根本不在這一步,而是不會下載下傳App、不會注冊。

後續操作再便利,都是枉然。

要簡化,就從根本上簡化,從現實場景出發。

讓老年人享受網際網路服務,為什麼一定要通過手機呢?

于是他們和上海市道路運輸管理局、申程出行合作,軟硬體配套,打造出這塊一鍵叫車屏。7月份在全市範圍内設定了100塊屏,12月份又新增了100塊屏,主要分布在社群、大型醫院等地點。

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手機裡的App卻最多

圖源:今日闵行

很多城市都在搭建自己的雲服務體系,上海讓人感受到的不僅是智慧,還有溫度。

03

在《雲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智慧出行”中,還有更多的雲服務應用案例。

例如雙職工家庭沒時間接送孩子上下學,有一項針對中國小生的網約車産品“享學小專車”,專門解決這一難題。它能提供車内視訊實時觀看,還能指定專屬司機,進而緩解家長的接送焦慮。

例如成都到宜賓建成了國内第一條全線覆寫車路協同的智慧高速,每隔800米就有一根智慧杆,上面裝有毫米波雷達、高精攝像頭和氣象傳感器,在阿裡達摩院AI算法的加持下,将現實路況還原到數字三維世界。

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手機裡的App卻最多

小視窗是實時監控,後面的大視窗是數字還原

汽車發生故障停在路邊,不需要司機上報,系統會自動發現交通異常,10秒内完成接警。

管轄這條道路的交警大隊隻有十來個民警和十來個輔警,換作昔日,管理一條157公裡的高速必定捉襟見肘,而如今的數字巡查省去許多路面人力,他們不僅能夠管好,還對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手機裡的App卻最多

這些服務背後,都是雲技術在支撐。一鍵叫車,道路實時交通路況感覺,實時視訊傳輸,3D數字孿生世界,要靠雷達、算法、海量的資料存儲和傳輸能力以及強大的計算能力來實作。

如你所見,這一切已經到來,這一切正在普及。

00後或許是雲上的中國的第一批原住民,但技術和服務終将惠及每一個國人。

本篇作者 | 貓有藥師 | 當值編輯 | 張文龍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繼續閱讀